大紀元 - 24小時全球新聞滾動
大紀元, 全球中文綜合網站 - 新聞, 媒體, 中國, 大陸, 台灣, 香港, 澳門, 北美, 國際, 評論, 體育, 娛樂, 財經, 科技, 生活, 健康, 美食, 文化, 文摘, 圖片, 等等。
研究甲骨文大突破 臺現藏甲骨將完整刊布
http://www.epochtimes.com/b5/13/8/29/n3951716.htm%E7%A0%94%E7%A9%B6%E7%94%B2%E9%AA%A8%E6%96%87%E5%A4%A7%E7%AA%81%E7%A0%B4-%E8%87%BA%E7%8F%BE%E8%97%8F%E7%94%B2%E9%AA%A8%E5%B0%87%E5%AE%8C%E6%95%B4%E5%88%8A%E5%B8%83.html
Aug 29th 2013, 11:51
【大紀元2013年08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臺灣臺北報導)中華民國現藏之甲骨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收藏25,000片最多,其次為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4千多片。日前史博館與中研院完成「殷墟甲骨文整理研究合作案」簽約,史博館的4千多片甲骨殘片,將由中研院進行全面整理、摹本製作、釋文、編輯及數位化之研究工作,並將研究成果出版及納入「甲骨文拓片資料庫」,以促使臺灣現藏之重要甲骨史料完整刊布。
史博館與中研院舉行的「殷墟甲骨文整理研究合作案簽約」記者會,史博館館長張譽騰表示,館藏的甲骨文因沒有足夠研究能力及空間,一直未做學術研究,也許是因禍得福,變成大家都研究差不多了,只剩這批甲骨文碩果僅存,所以大家都重視這批標本,希望從中找到一些學術消息。
張譽騰說,因為這樣的關係,史博館與中研院合作,希望能夠透過當代最新的技術與研究視野,來給這批標本最新的利用,讓臺灣的甲骨文研究能夠領先世界,同時也希望能夠向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申請世界記憶,讓這批標本變成很重要的世界遺產。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藏甲骨照片。(國立歷史博物館)
4千多片甲骨將全面整理並數位化
翁啟惠表示,中研院在甲骨方面的研究,從1928年中研院史語所就開始殷墟甲骨的挖掘,那時候其實是震驚全世界,也是在全世界文明史上非常重要的里程碑,經過好幾年努力,今天甲骨的收藏在全世界可以說是最多的。他說,政府推動「史語所保存的甲骨文」申請登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記憶」,還需要繼續努力,也希望透過各方的協調使夢想能夠實現。
翁啟惠說,國家數位典藏計畫讓甲骨文數位化完成,也提供檢索的方法,這讓學術界能夠做甲骨文的研究,也讓社會瞭解文字的形成。他提到, 史博館與中研院前後經過三年多的努力,總算成就了這次的合作案,對於這個過程,他要再次感謝所有付出的幕後推動者,讓這個美好的事情能夠完成。
甲骨摹拓示圖。(國立歷史博物館)
中研院副院長王汎森表示, 史博館與中研院合作經過很多人幫忙,未來要進行數位化,因為文物透過數位化後,不再像以前放在倉庫裡面,要看非常不容易;現在整個文物公共化,而且「數位化可以化身千萬,一按鍵就可以遨遊網路世界」。王汎森說,未來還要做最嚴格的學術整理、研究、推廣、展出,公諸全世界。
文化部次長洪孟啟說,他大學念歷史系,在讀歷史研究時讀過,世界上有四個古文明,但是現在只剩下一個半,一個就是中國古文明,半個就是印度。因此作為一個中國人,讓我們覺得既驕傲又責任深重,現在有四分之一的人口,使用中文或是漢文,事實上用更寬廣的角度來看,甲骨文可以說是中國文字的起源。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藏甲骨照片。(國立歷史博物館)
河南省運台古物監護委員會主任委員李德武表示,這批甲骨古物是從抗日戰爭到國共內戰,歷經了千辛萬苦,最後在河南省中央民意代表及河南的先賢共同努力下,從重慶空運到臺灣來。他希望透過這批文物的研究,能將中華文化發揚光大。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李宗焜說,甲骨文大師董作賓在河南安陽做殷墟的挖掘,他們的成就舉世震驚、矚目。他提到,殷墟甲骨出土的意義,第一是甲骨出土後,使殷商歷史成為中國信史的開端,第二是在漢字研究上,甲骨文是最早成系統的漢字。
李宗焜表示,一般會上網看甲骨文數位史料,多是中文系或歷史系有研究上古、殷商的需要,不然一般沒有人介紹比較難進入這個領域。他提到,目前被解讀的甲骨文字約只有1/4─1/3,還有很多字不認得,但在很多不認得的字中,有相當比例是人名及地名,所以對於我們了解甲骨文不是那麼絕對受影響。
國立歷史博物館與中央研究院日前舉行「殷墟甲骨文整理研究合作案簽約」記者會,歷史博物館長張譽騰(左)及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右)進行簽約儀式。(鍾元/大紀元)
董作賓和甲骨文
甲骨文大師董作賓實地在河南安陽進行考古的工作,1928年正因為他一句「甲骨文挖掘之確猶未盡」,才使當時的中研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傅斯年下定決心,展開正式的甲骨文發掘工作。董作賓發現大龜四版與貞人說,並將甲骨文分成為五期、提出十個斷代標準、建構殷曆,以科學方法研究殷代的制度與地理,學術貢獻卓著。
董作賓之子、名攝影家董敏接受記者採訪表示,甲骨文是他的父親一生的最愛,這些史料對中國歷史非常重要,是連孔子以至司馬遷在寫史記之時,都不知道有甲骨文的存在。他說,漢字的源頭就是甲骨文,深入瞭解漢字的演進由來,自然而然可使血脈中的文化深化,進而對自身文化產生強大的信念和驕傲。
董敏最近出版新書《甲骨文的故事》及《「萬象」甲骨文詩畫集》增訂版,他希望能將古老的甲骨文「麥當勞」化,讓八歲到八十八歲的人都能認識它、愛它。
(責任編輯:林銳)
請關注大紀元的廣告商家,向朋友推薦大紀元,感謝您的支持!
本文網址: http://epochtimes.com/b5/13/8/29/n3951716.htm研究甲骨文大突破-臺現藏甲骨將完整刊布.html 美東時間: 2013-08-28 22:51:35 PM 【萬年曆】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Massacres That Matter -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In Egypt, Libya And Syria'A Political Ploy'? The Guardian Editors Swallow US Claims On Syrian WMD'Limited But Persuasive' Evidence - Syria, Sarin, Libya, LiesEmergency protest: No attack on Syria - Downing Street, London, UK 5-7pm, Wednesday 28th August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http://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here:
http://blogtrottr.com/unsubscribe/L1/QgjSp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網誌存檔
- 12月 (11)
- 11月 (144)
- 10月 (25)
- 9月 (770)
- 8月 (1333)
- 7月 (1270)
- 6月 (1341)
- 5月 (1478)
- 4月 (1020)
- 3月 (759)
- 2月 (1367)
- 1月 (1510)
- 12月 (1510)
- 11月 (1491)
- 10月 (1536)
- 9月 (1464)
- 8月 (1549)
- 7月 (1529)
- 6月 (1472)
- 5月 (1550)
- 4月 (1454)
- 3月 (1546)
- 2月 (1397)
- 1月 (1516)
- 12月 (1537)
- 11月 (1481)
- 10月 (1519)
- 9月 (1500)
- 8月 (1546)
- 7月 (1504)
- 6月 (1500)
- 5月 (1550)
- 4月 (1459)
- 3月 (1541)
- 2月 (1400)
- 1月 (1534)
- 12月 (1516)
- 11月 (1500)
- 10月 (1550)
- 9月 (1408)
- 8月 (1550)
- 7月 (1550)
- 6月 (1488)
- 5月 (1513)
- 4月 (1499)
- 3月 (1550)
- 2月 (1378)
- 1月 (1521)
- 12月 (119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