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全球新聞滾動 | 大紀元
大紀元新聞網
【文史】中國古代四大女醫——晉代鮑姑
http://www.epochtimes.com/b5/16/2/29/n4650464.htm
Feb 28th 2016, 20:08
醫仙眷侶今何在
作者:柳笛
作者:柳笛
艾草是醫病良藥,而史料有載的第一位用艾葉治病的神醫,恰是鮑姑。(大紀元合成圖)
海上有仙山,仙人往來間。碧波翻湧,潮起潮落,傳遞著來自天際的神秘訊息,訴說著遺落在民間的神話。生活在海邊的人們,更是那些神話的見證者和流傳者。
唐貞元年間的南海之濱,有位豁達任俠的公子崔煒,落拓不事家業,曾於寺廟中有一奇遇。中元節裡,寺中置酒唱戲,好不熱鬧。一位討飯的老嫗失足跌倒,碰翻酒缸,老闆知她無錢賠償,一怒之下竟要動手打人。崔煒路見不平,立刻阻攔,為幫老嫗賠錢,不惜脫下外袍作為抵償。
某日,這位老嫗登門,送給崔煒自製的艾蒿,告訴他:「感謝你幫我擺脫困境,我善於灸治贅疣,你遇到長瘤之人,只要一縷燈芯大小的藥量便可治癒。你善用此藥,將來還能娶美女為妻。」說罷,老嫗忽然不見,只留下崔煒在原地嘖嘖稱奇。
後來崔煒用艾蒿先後灸治高僧、富賈、神龍,一路遇仙歷險,終於成家立業,衣食無憂。他的妻子告訴他,那位送艾草的老嫗,名叫鮑姑,是東晉鮑靚之女,葛洪之妻,一生在嶺南一帶行醫救人。崔煒聞言,遂生求道之心,散盡萬貫家財,攜妻室至羅浮山尋鮑仙姑去了。
這便是宋人小說《崔煒傳》的故事,那位神秘的討飯老嫗,史上確有其人,正是名列「四大醫女」之一的鮑潛光。古時神怪小說,雖以瑰奇詭譎見長,但所錄之事多有史實為據。世人皆道她是一位醫道高妙的神醫,若傳奇無誤,鮑姑應為神仙,是一名因悟道而生慧、因持善而救人的女神。
醫道淵源
東晉到中唐,鮑姑的年紀,至少有數百年矣。若將她置於凡夫俗子之間,當真是聞所未聞,但若與歷代得道真人相較,則屬尋常。
鮑姑似乎從投胎鮑家之日起,便注定今生的不凡,這一切首先得益於她的父親。鮑靚與仙道有緣,五歲時便知曉宿命因果,自言前世乃是曲陽李姓人家之子,九歲時墜井而死。他的父母尋來李氏推問,果然與幼子描述的情況相符。鮑靚天賦異稟,遍覽群書,尤好道學,更有幸遇仙人傳道,小小年紀已成修行中人,掌握煉丹、屍解等道術。
古時修道法門無數,若尋根探源,鮑靚大約應算作秦皇時河上丈人的徒孫。在東海賣藥的安期生機緣巧合下,師從河上丈人習黃老之學,潛心修仙,成為彼時帝王與方士推崇的上仙。再經馬鳴生、陰長生兩位道人傳承,最終傳至鮑靚這一輩。從此可知,鮑靚所學之道法,與醫道殊有淵源。
鮑靚儒道兼修,成家後也曾在朝中任職,亂世中也參與過大大小小的征戰,做過黃門侍郎。然他志在道學,遷至丹陽後便開館授徒,與葛洪結下師徒之緣。這位丹陽少年,像極了年輕時的鮑靚,亦具仙緣慧根。其伯祖父葛玄生於三國時期,在煉丹術士左慈處學道,將一身秘術傳於弟子鄭隱。鄭隱在葛洪十六歲時,將平生所學回傳於葛洪。
葛洪抱樸自安,閉門讀書,雖出身江南士族,因家道中落,長期靠砍柴換來紙筆,才得以博覽群書,精通儒道之墳典,在養生煉丹之術日臻進益。他淡漠榮利,立身世間自有仙風道骨之態,鄉人敬之,贈以「抱朴子」之號。
西晉太安元年,鄭隱預知亂世將臨,攜入室弟子翩然遠遁。或許他算出愛徒葛洪別有一番因緣,獨留他一人在丹陽修行。這樣,葛洪轉投鮑靚門下,其修為與品行皆受鮑靚器重,與正值妙年的鮑家小姐締結一世姻緣。
自悟灸術
似乎直至此時,鮑姑這才影影綽綽,散見於歷史的記憶。沒有人知道她如何修行得道,亦無人考證她怎生研習醫術。生為鮑靚之女,得道術之啟蒙;為葛洪執帚,更是得遇一位志同道合的仙友。鮑姑既有精通經史、長於丹道的父親和夫婿,所聞所見皆是修身養性之道、煉丹修仙之法。她深居簡出,與他們平日裡討教、切磋,修成道中仙姑又怎是難事?
況且葛洪之於鮑姑,亦師亦友,二人結褵,雖說少了些許長相廝守的浪漫,卻多了在道法上教學相長的助益。的確,更多時候,鮑姑就是葛洪的得力助手,一同採藥煉丹,雙修道術教義,竟成凡塵的一對神仙眷侶。
後來,鮑靚調任南海郡太守,舉家遷徙,鮑姑和丈夫便選擇在附近的羅浮山隱居清修,過著不問世事、清靜無為的逍遙日子。據傳,鮑靚到任後,白日裡處理政務,夜間便乘著布鞋化作的飛燕,一路御風而行,飄至女婿家共同研習仙術。魏晉是動盪戰亂的年代,偏生這一家人超脫生老病死,在南國尋來一處淨土,度過一年年清靜歲月。箇中滋味,恐怕只有這三人方能體味。
相較於醉心安鼎煉丹的葛洪,鮑姑則把更多精力放在了醫術上。她修道之餘,出沒於崇山峻嶺、溪澗川流,採藥製藥,自研灸術,終於獨創一門艾灸的絕學。雖然鮑姑無專著傳世,但丈夫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針灸醫方百餘則,列舉的灸術就占九十多條,其中對灸治的功效與施用方法都做了精妙講解。後人多推測,書中有關灸治的論述,多半出自鮑姑之手。想來她已是道中人,自然不會為身外名利掛懷,只要平生所學能夠造福人世,冠以何人之名遠在她思慮之外。
仙蹤何處
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艾草是醫病良藥,而史料有載的第一位用艾葉治病的神醫,恰是鮑姑。她在越秀山腳下發現了一種紅腳艾,特質成艾絨條,取一點用火點燃,熏於人身,贅疣便可盡脫,真可謂回春妙法。鮑姑雲遊南嶺,足跡遍及羅浮、南海、番禹諸縣,用此法治癒了諸多病者。
相傳,某日鮑姑在採藥歸途中,偶遇一位在河邊抽泣的女子。原來她年輕的臉頰上竟生了許多黑褐色的贅瘤,掩蓋了原本如花似玉的真容。她向鮑姑哭訴,因為貌醜,她被鄉親鄙視,婚事也一拖再拖,故而在此對影自傷。鮑姑心生憐憫,立即從藥囊中取出自製的艾條,為她熏灼。片刻後,少女臉上的贅瘤全部脫落,光潔的臉上猶如無瑕白玉。恢復美貌的少女向鮑姑千恩萬謝,歡喜還鄉。
鮑姑行善之事,大抵如此。她隱世雲遊,行蹤不定,遇到患者即施以援手,事了則翩然遁去。儘管有幸見過她的人寥寥可數,但她的行醫善舉早遍傳南嶺。當地人感念她的恩德,不僅為她建造祠堂日日供養,還將她特製的艾藥尊稱為「鮑姑艾」。
不需環珮玲瓏,亦不需仙樂悠揚,鮑姑就以最本色的面目於世間修道行醫,一晃就是幾百年光陰。鮑姑的醫術擅名一時,世代追仰,直到明清仍有人不辭辛勞尋求鮑姑艾,有詩為證:「越井崗頭雲作鄰,棗花簾子隔嶙峋。乃翁白石空餐盡,夫婿丹砂不療貧。蹩躄莫酬古酒客,龍鍾誰濟宿瘤人。我來乞取三年艾,一灼應回萬古春。」
再看她諸位祖師,安期生有「千歲翁」之名;馬鳴生修成地仙,五百年飛昇;陰長生活到一百七十歲仍面如童子,三百年後飛昇;父親鮑靚也於百年後屍解,蹤跡難尋。今時今日,不知鮑姑仍在南嶺修道救人,還是早已白日飛昇呢?@#
責任編輯:李婧鋮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https://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here:
https://blogtrottr.com/unsubscribe/L1/QgjSp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網誌存檔
- 12月 (11)
- 11月 (144)
- 10月 (25)
- 9月 (770)
- 8月 (1333)
- 7月 (1270)
- 6月 (1341)
- 5月 (1478)
- 4月 (1020)
- 3月 (759)
- 2月 (1367)
- 1月 (1510)
- 12月 (1510)
- 11月 (1491)
- 10月 (1536)
- 9月 (1464)
- 8月 (1549)
- 7月 (1529)
- 6月 (1472)
- 5月 (1550)
- 4月 (1454)
- 3月 (1546)
- 2月 (1397)
- 1月 (1516)
- 12月 (1537)
- 11月 (1481)
- 10月 (1519)
- 9月 (1500)
- 8月 (1546)
- 7月 (1504)
- 6月 (1500)
- 5月 (1550)
- 4月 (1459)
- 3月 (1541)
- 2月 (1400)
- 1月 (1534)
- 12月 (1516)
- 11月 (1500)
- 10月 (1550)
- 9月 (1408)
- 8月 (1550)
- 7月 (1550)
- 6月 (1488)
- 5月 (1513)
- 4月 (1499)
- 3月 (1550)
- 2月 (1378)
- 1月 (1521)
- 12月 (119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