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 - 24小時全球新聞滾動
大紀元, 全球中文綜合網站 - 新聞, 媒體, 中國, 大陸, 台灣, 香港, 澳門, 北美, 國際, 評論, 體育, 娛樂, 財經, 科技, 生活, 健康, 美食, 文化, 文摘, 圖片, 等等。
中共賣國之三:主動放棄國土予印度
http://www.epochtimes.com/b5/15/9/17/n4529318.htm
Oct 2nd 2015, 13:56
【大紀元2015年09月17日訊】在1931年日本侵華的國難之際,中共武裝起來「保衛蘇聯」,自行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發動遊行、罷工、暴動,對抗領導抗日的民國政府,並號召中國各民族各地區都可以「獨立建國」、「脫離中國」。
若干年後,這個分裂國家、保衛蘇聯的中共竊取了政權。它又屢屢扛起「愛國主義」的大旗號召人們為它赴湯蹈火,並把反對它的人批判為「分裂國家、顛覆國家」。
更具諷刺的是,中共建政60多年來,數百萬中國領土被它以各種理由,公開地或秘密地送給了周邊的鄰國。以致中國版圖由過去豐滿的「海棠葉」變成現在的「瘦公雞」。今日中國的版圖凹多凸少,它不是由鄰國的武力侵略吞噬的,而是由中共反覆賣國造成的。中共堪稱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賣國政權。
中華民國地圖,中國過去的豐滿「海棠葉」(網絡圖片)
中共目前的地圖,已經變成「瘦公雞」 (網絡圖片)
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政權都應該無條件地保證國家領土和主權的完整,而中共政權不斷以出賣領土來獲得各國承認其執政的合法性,這不能不說是中華民族的悲哀。如果我們還不能認識中共政權的賣國面目,那將是更大的悲哀。
本系列文章將梳理中共如何出賣領土,如何以國土結鄰國歡心之內幕。
(接前文)
四、主動放棄國土予印度
地名:藏南(山南):面積(平方公里):約9萬;放棄時間:1962年
它地處喜馬拉雅山南麓,海拔在幾百米至1,200米之間。自然景觀奇異,礦產十分豐富。因有印度洋暖風的滋潤,有明顯亞熱帶生態特徵。這裡土地肥沃,植物茂盛,甚至能夠生長菠蘿香蕉。與乾旱、寒冷、荒涼的西藏腹地形成鮮明對比,是一塊富饒的寶地。
此處森林資源豐富也超乎想像。西藏高原生態研究所所長徐鳳翔曾說過:「我們搞森林的,一說起來就是西藏林蓄量居全國第二位,可誰也不說這只是理論林蓄量。因為實際上,西藏森林的一半在控制線之外,準確地說,是52.8%在人家手裡。其實,這個數字仍然不准確。這只是按森林面積算(控制線那邊的)。中低海拔原始森林單位面積的蓄木量大得多。把這些因素考慮進來,那麼實際上,西藏森林資源的80%不在我們手裡。」(參見《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爭:中國從中得到了甚麼》)
1、歷史淵源
中印邊界爭端源於約100年前,英國探險家劃出的一條位於英屬印度和西藏的邊界,稱為"麥克馬洪線"(McMahon Line)。其走向起自不丹和西藏交界處,大致沿分水嶺和山脊線至雲南獨龍江東南的伊素拉希山口,將傳統上西藏享有管轄權、稅收權和放牧權的極其富饒的約9萬平方公里領土都劃給了印度。英屬印度政府和印度都聲稱這條邊界就是正式疆界。
英國探險家劃出的一條位於英屬印度和西藏的邊界,稱為「麥克馬洪線」。(網絡圖片)
1913年10月,西藏、英國和中華民國中央政府的代表在西姆拉舉行三方會談。西藏的立場是要求承認和保證其完全完整的獨立地位,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則堅持西藏是中華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求擁有西藏的外交和國防權利,以及一定程度的地方行政權利。英國則以劃分外藏和內藏的方案進行調和,並據此達成了一個三方協議,但中華民國政府最終拒絕在協議上簽字,並拒絕承認英藏雙方簽訂的任何條約和協議,即麥克馬洪線單方面地將部分西藏領土劃歸印度。
20多年後,英國政府正式把麥克馬洪線標入地圖和政府文書後,遭到南京國民政府的反對。1947年,當剛獨立的印度在南京建立大使館時,國民政府就對印度代辦明確表示不承認麥克馬洪線。
這條中印邊界線全長約2千公里,按自然地理走勢,分為靠近新疆西段和位於西藏以西的中段,以及主要為藏南地區的東段,分為西、中、東三段。雙方爭議地區的東段為藏南地區(印稱"阿魯納恰爾邦"),由印方實際控制,中段約2千平方公里,也由印方實際控制。
2、中共政權對中印領土爭端的放任政策
1949年中共竊取大陸政權以後,一切以反美為重。只是在內部打招呼不承認麥線,但這個態度不對印度公開,也不向印度提出這一問題。 印度就是利用中共政權的曖昧態度完成了當年英國人都未敢實現的領土擴張。
1950年初,印度軍隊大膽越過西山口進軍達旺,到1954年印軍完全控制麥線以南原西藏的門隅-洛隅-下察隅地區。印度政府為此成立了東北邊境特區進行管轄。
對於印度人所幹的這一切,中共政權按照既定方針始終保持沉默。好像麥克馬洪線並不存在。甚至在1954年兩國簽署關於西藏問題的政府協議時也未談及此問題。中共總理兩次訪印,印度總理一次訪華,除了周恩來含含糊糊地提過一次兩國的國界尚未劃定以外,中國方面沒有對印度的非法入侵提出過異議、抗議和交涉。這也構成國際交往史上一大奇觀。
3、1962年的中印之戰
1962年6月起,印度得寸進尺,欺中共對外的軟弱無能,其總理尼赫魯發表「前進政策」,聲稱中國不應獨占西藏,同時印軍開始進入中國境內新建哨所,印軍有的前哨據點甚至設在了中國邊防哨所之間和側後,同中國哨所形成了犬牙交錯的態勢。10月20日印方稱中國軍隊攻擊印度,尼赫魯向印度軍隊下達了「將中國軍隊趕出去」的命令,中印邊境戰爭全面爆發。
1962年10月20日至28日是戰爭的第一階段。在東段,西藏的邊防軍占領了藏南和達旺地區;在西段,新疆邊防軍驅除了37處據點的印軍。10月24日,中共當局發表聲明,提出停止衝突、重開談判、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提議雙方從戰前邊境線各自後撤20公里。印度表示無法接受,宣布印北地區進入「緊急狀態」,並在東線的藏南及達旺地區大力增援士兵。
11月16日至21日為戰爭的第二階段。11月14日和16日,印軍再次於中印邊境發動進攻。在東線,西藏邊防軍在東、西段對印軍開始反擊,至11月21日,中國西藏邊防軍占領了印軍的16處據點。在西段,新疆邊防軍則占領了印軍在班公洛地區的據點。印度軍隊在東線藏南、西線新疆均遭遇失敗。
4、中共對收復土地的全部放棄
太多知情者回憶起這段往事,無不痛心疾首: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中共本已在軍事上贏得了勝利,收復了克節朗河以南、達旺河以北、不丹以東、達旺以西的全部領土。同時,一些部隊還繼續逼進印度縱深腹地。本是逼使印方放棄非法占有中國領土的最佳時刻。然而,中共政府卻在最佳時刻發表聲明,決定於11月22日零時起邊防軍全線停火。並於12月1日開始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雙方實際控制線的內側20公里地區。
撤退到「雙方實際控制線的內側20公里地區」,意味著中共軍隊不僅放棄了全部收復的失地,而且從戰前的「麥克馬洪線」再後撤20公里(在一條漫長的國境線上,後退20公里是甚麼概念?)換言之,中共不但沒有在這場戰爭中收復一寸失地,反而將戰前的邊界線讓出一大塊地方作為「與印軍脫離接觸」的緩衝地帶!另外還無條件地將繳獲的武器、軍車和軍用物資交還印方,並在1963年5月26日前釋放和遣返戰俘。
於是,一個世界戰爭史上罕見的奇葩出現了:中共贏得了戰爭輸掉國土;印度輸掉戰爭卻贏得了土地——中共撤退後,印軍不但很快「收復」原來的控制地區,而且得隴望蜀,將中共讓出的「脫離接觸」也一同「解放」(印度總理尼赫魯將五十年代初占領藏南領土稱作「解放」戰爭)。在新的「解放區」建哨所、修工事,比戰爭前竟多占了上千平方公里的土地!
1987年,印度將中共奪而復棄的藏南地區設為阿魯納恰爾邦,該地面積相當於一個江蘇省、一個浙江省,或三個台灣。這是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上一國被另一國強行侵占的最大一片土地;約中國版圖的百分之一。
自此以後,印度官方將藏南和達旺納入版圖。據印度最新的2001年人口普查數據:「阿魯納恰爾邦」人口已達約110萬,10年間增長了26.2%,遠高於印度本國的人口增長率。據估算,這其中至少包括30萬至45萬印度移民。
西方記者馬克斯韋爾在《印度對華戰爭》(Neville Maxwell ,India's China War,London:Jonathan Cape Ltd.,1970)一書中寫道,「當中國軍隊取得重大勝利的時候,中國政府突然宣布單方面無條件撤軍,這與其說讓全世界都鬆了一口氣,不如說是讓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戰爭史上還從沒有過這樣的事情,勝利的一方在失敗者還沒有任何承諾的情況下,就單方面無條件撤軍,實際上也就是讓自己付出巨大代價來之不易的勝利成果化為烏有。」
閻士貴大校曾說過一句更尖銳的話:「可惜了這片土地,現在想拿回來不容易了⋯⋯後人要罵我們還不如清朝的最後一個駐藏大臣趙爾豐!」#
(未完待續)
責任編輯:勞拉
相關文章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click to here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https://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here:
https://blogtrottr.com/unsubscribe/L1/QgjSp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