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日 星期日

大紀元 - 24小時全球新聞滾動: 童欣:自強不息(二)

大紀元 - 24小時全球新聞滾動

大紀元, 全球中文綜合網站 - 新聞, 媒體, 中國, 大陸, 台灣, 香港, 澳門, 北美, 國際, 評論, 體育, 娛樂, 財經, 科技, 生活, 健康, 美食, 文化, 文摘, 圖片, 等等。

童欣:自強不息(二)
http://www.epochtimes.com/b5/15/8/2/n4494296.htm
Aug 2nd 2015, 15:52

【大紀元2015年08月02日訊】
二、古聖先賢 修心養德

我們下面就說這個聖賢,我們先說這個「賢」字,這個聖賢現在已經是簡體字了,大家知道繁體字,在台灣叫正體字,其實我們應該叫他正體字才對。繁體字有一個貶義,麻煩,可我們天天吃飯也不覺得麻煩。實際上我們古代漢字有很多美好的內涵在裡邊。這個賢,大家知道有賢臣,「賢」底下有個貝,這和錢有關係,把財產非常均勻的分給大家,有德才會公正,有智慧才會分均勻,這裡體現的是公正、公平和給予,這是賢。
大家再看這個「聖」,大陸今天這個「圣」字,又土,看不起鄉下人說他們土,聖人是又土,太土了,說聖人是甚麼封建糟粕,還「又土」,有敬意嗎?而我們古代這個「聖」字,一個耳朵,一個口,底下是一個王。過去不叫皇帝,叫王。王也就是天子,後來叫皇帝,周文王、周武王,夏商周的時候天下就只有一個王,只有王才有資格祭天,其他人都沒有,諸侯是沒有資格祭天的。王是天子,上邊是什麼,那就是天,比王高的就是天。那麼聖人是什麼,大家看字形,天的耳朵、天的嘴。
大家知道發明太極拳的張三豐,他寫過一篇文章叫《天口篇》。《天口篇》是什麼意呢?就是聖人的話。大家知道「天地行不言之教」、「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就是天地不說話,他用自身的行為來教育大家,厚德載物,自強不息。這個厚德載物是誰說出來的,天不說,地也不說,誰說出來的?是聖人說的。因為人不能理解天地的話,那麼聖人就把天地的話用人能理解的語言把它傳達出來,這就是聖人,他可以代天說話,他也可以代天聽老百姓的聲音。所以聖人多麼偉大啊!今天我們看到的聖字,「又土」是沒有境界的。
好了,我們接著講修養。
1. 志存高遠
下面我們講的一個問題非常重要,叫志存高遠。唐玄奘說過這樣一句話:「寧可西行一步死,決不東退半步生」,大家看這裡有死和生,對於玄奘來講,他已經超越了死和生。大家都知道「大唐盛世」,其實「大唐盛世」和唐玄奘有非常大的關係。大家知道唐僧取經和西遊記的故事,而歷史上真的唐僧,他的西行取經的歷程也是歷盡千辛萬苦,非常不容易。
這個玄奘他自己非常想出家。現在,一聽說誰出家,人們就會說是不是厭世了?過去不是這樣的,過去都是優秀的人才出家呢,都是有錢的人家非常優秀的孩子。西藏就是家家最優秀的孩子才出家,今天的人家最優秀的孩子送他去上大學,人家最優秀的孩子送廟裡頭代表全家去修行。在以前去修行的人是非常受人尊敬的,去修行也是非常美好的。
隋唐出家很嚴格,名額就十幾個,還得考試,玄奘十幾歲想出家,連資格也沒有,因為他很聰慧,被破格錄取了。後來他就去遍訪名山古寺,但他發現當時漢地現有的佛經,對人生有很多問題解答不了,不能讓修行者徹底覺悟,於是他就有了西去印度求取真經的想法。但是當時是不讓中原人私自出國,所以唐僧當時是偷渡出去的。唐僧西行進入沙漠,騎著馬,帶上盛水的牛皮囊,可是剛走一小段路皮囊就打翻了,裡面的水都灑掉了。再往前走就沒有水了,那可是大沙漠啊!
他調轉馬頭要往回走,忽然想起「寧可西行一步死,決不東退半步生」的誓言,這是他從長安出發的時候立下的誓言,古人都遵守誓言的,他要遵守自己的誓言,所以在沒有水的情況下,他毅然的闖進了大沙漠。大家想想沒有水去沙漠,這不是找死嗎?但是他就是這樣堅定,所以他才能成功。玄奘騎馬在炎熱乾燥的大沙漠中走了五天四夜,這時候他就渴暈了,馬也渴得暈倒了,等早晨涼風一吹,醒來一看前面就有一個湖,這可是一個大的關啊,他闖過來靠的是什麼?靠的是一種正信,就是堅定的救度眾生的信念!
到印度過一條河的時候,碰到強盜了,強盜想殺一個人祭天,一看就他長的白白淨淨,正好適合祭天。就要被殺了,但玄奘毫無懼色,就坐在那兒安詳的靜心唸經。當要殺還沒動手的時候,突然就起了極大的風浪,那些強盜一看害怕了,給他跪下求饒,一跪下求饒,馬上就風平浪靜了。這裡說的兩個小故事是真實的歷史,就是歷史上的唐僧真實的情況。當然到《西遊記》裡邊,磨難還是很多,但是變得很有意思了。
總之大家要有一個高遠目標,玄奘的目標是什麼呢?大家知道為什麼取經吧?《西遊記》是有緣起的,在隋唐之際戰爭頻繁,大家知道魏徵夢斬涇河龍,唐太宗就被抓到地府裡邊去了,很多人就請求唐太宗超度他們,因為在隋唐戰爭中死了很多人,有的人死的冤,那麼就要超度這些冤魂,要超度就要念真經,這是《西遊記》故事的緣起。作為玄奘來說,他發誓要把真經取回來,好讓人沐浴佛恩,他把這件事看作他的使命。玄奘的志向不是為自己取經,而是他要弘揚佛法,救度天下蒼生。大家能理解吧?玄奘之所以沒水卻敢往裡沙漠闖,他不是自己要到達一個什麼目的,他必須儘快取回真經,這是他的責任、使命,他才能有那樣流芳千古的豐功偉績,那是他慈悲眾生的偉大胸懷。所以我們說作為一個人,立志非常非常重要。
尤其我們在大學這個階段,你要確立你的人生目標到底是什麼。剛才說朋友之間應該是志同道合,就是說要重視志向的樹立,玄奘之所以成為聖賢,首先是因為他的目標是救度蒼生,他真的達到了目的。大家知道「貞觀之治」,中國兩千年來特別安定的時候不多,但是「貞觀之治」非常了不起,離不開文韜武略的唐太宗。但「貞觀之治」和玄奘有什麼聯繫呢?玄奘歷盡艱辛17年取經回來之後,就在慈恩寺裡邊翻譯佛經。玄奘非常勤奮,每天睡覺休息的時間很少,精力全部用在翻譯佛經上,每天都是這樣,一直到死的那天還在譯經。他不僅取經路上吃了很多苦,回來之後同樣吃了很多苦。當佛經翻譯出來後,使當時普遍的人心向善,讓佛法展現出這種威力,才造成當時的人世間大唐盛世的無比美好。
可以說唐太宗是個聖人,也許大家聽說過在歷史上唐太宗放三千宮女和四百死囚。歷史上有放宮女的,就是把宮女放還到民間,唐太宗一次就放了三千。大家知道宮女大都長的既美麗又溫柔嫻淑、知書達理。有三千個宮女伺候皇帝,就有三千個小伙子打光棍,對不對?就這麼簡單的道理。唐太宗之所以偉大,他讓那麼多美麗的、賢惠的宮女到了民間,民間就有三千個小伙子有了好妻子。過去的宮廷就像最好的大學,是培養高道德、高涵養的人的地方。現在人帶著敗壞的鬥爭、貪婪、色慾的私見,把過去宮廷不好的一面誇張放大了表現出來,滿足人們獵奇的心、慾望的心而已,不是整體的真實情況。
唐太宗放的三千宮女,實際是傳播美好文化的三千個使者,這樣就會把宮廷中極高的道德文明帶到民間,社會就會隨之美好。還有一件事歷史上還真是絕無僅有,四百個囚徒,要秋後問斬,到問斬的時候,唐太宗說今年先不殺,都放回去,沒盡孝的,欠人家錢的,活沒幹完等等各種事的,都放回去,該了結的了結,等明年秋天再回來問斬。四百個死刑犯啊,都放回家了。第二年秋天,四百個,一個不落,全都自己回來了。現在還有越獄的呢,人家四百個人一個不落都上這砍頭來了。接著唐太宗又做了一個決定,這四百個人全部免除死刑。
大家說歷史上咱們聽說過嗎?沒有!你想想這個人殺了他哥哥,隨便放了,他一家人能幹嗎?他把那個人爸爸殺死了,現在輕易放了,那個人一大家子能幹嗎?這四百個犯了死罪的人,是不是都有事啊?這不光是這四百個人的事,是不是那些受害人的心胸也得大起來啊,人家受害者和家屬都不再追究了,才能免你的死,大家想想是不是?如果沒有良好的社會狀態,社會道德整體水平非常高,這件事能做到這樣嗎?絕對做不到!因為玄奘他把佛法傳出去,使人心向善,大唐盛世整體向善,才能達到這樣。大家看現在一次又一次的嚴打、維穩,把死刑犯都放出去,那不得殺更多的人嗎?唐太宗就這樣做了,而且做成了。唐朝貞觀年間一年才有不到三十個死刑犯,大家知道我們現在一年有多少死刑犯?全世界殺一百人咱們中國大陸就有七、八十個。我們一個省一年就槍斃多少啊?歷史記載唐朝時「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大家出門不用帶乾糧,到哪人家都免費管飯,「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時有贈遺。」大唐盛世,社會就是這樣的美好。唐太宗有著博大的胸懷,還有玄奘,志向高遠,功勞也非常大,取經的苦不是白吃的,他真把美好大善傳給了社會,那個社會才那麼美好。
所以我們希望大家,這麼年輕應該立一個高遠的志向,古人說百學先立志。正因為我們中國有這樣有志向的聖賢,才有這樣博大的文化積累。大家看屈原,寧可一死也不能玷污自己精神的潔白。還有介子推,清明節前面有一個寒食節,大家聽說過嗎?介子推寧可和媽媽一起燒死也不受封賞,為什麼?都是看出社會的問題,他們都有一種責任感,一種擔當。文天祥寧死也不投降,為什麼?為什麼我們今天的人去紀念他?因為他有一個不動的信念,他不會因為多少錢、一個利益就能讓他變了,這個信念才是一個民族凝聚的真正力量。在歷史中人類本來已經積累了這麼多正的東西,但是現在,當這個信念散掉的時候,人類也就完了。所以,我們中華民族有這些聖賢,給我們今天留下的都是美好,我們學習、弘揚傳統文化,中華民族就會復興,人類就有希望、就會美好。
我們能從聖祖先賢那裏學到多少東西是一個問題,但我們真正應該對這些聖賢有一份敬意。我們今天能夠好好的坐在這裡,應該感謝這些古聖先賢。如果社會混亂,如果你瞪人家一眼,甚至就是沒衝人家笑,因為這些小事,說不定就有幾個人就打罵你一頓。當這個社會混亂的時候咱們大家都受害,如果社會人心都向善,大家都相互珍惜,我們才能真正美好。尤其今天,大家目前都處在不利的位置,就說每年大學畢業生有多少吧,我們現在的文憑對要聘用你的老闆有多大的價值,把這個看清楚了你就知道該學甚麼了,才能學好。
2. 培根務本
大德不官,不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
古人學 甚麼呢?《學記》最後說:「大德不官,不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大信不約,就是大的信用不是靠發誓才讓人相信,大的信用不在於合同契約的約定,大信是發自內心深處的的誠信。大家知道辦假證的,多少錢一套。2005年新疆石河子大學就出來一個「假文憑真老師」,這個老師是假文憑,在石河子大學教了十多年了,後來讓人揭發出來了,這個老師是假文憑。但是採訪那些學生時,學生說這個老師挺好的,別的老師還不如他呢。他沒有文憑,但他不是一個壞老師。真有文憑的,就是好老師嗎?真難說。可這個假文憑的人當老師還不錯,所以今天的事已經混亂的好像有點說不清楚了,其實就是這個「信」基本上沒有了。
大家知道五常,仁義禮智信。最後一個信,是人的道德的一個底線。有一句話,叫「人無信不立」,孔子說過這樣一句話,人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當時有一個弟子就問孔子,君王、政府為政需要甚麼條件,孔子說了三條,叫糧、兵、信,糧食、軍隊和信用。這個弟子說,如果條件不夠了,這三個條件你要去掉一個怎麼辦?去掉軍隊,他們得有糧食吃。這個學生又說,這兩個如果沒有條件了,再去掉一個,去哪個呢?如果是大家會選擇去掉什麼呢?孔子說,那就去掉糧,即使沒飯吃,信用也不能去掉。
這就是孔子說的這句話:「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人不講信用就不是人了,君王不講信用統治就要倒台了。孔子的標準,他即使撤掉糧食,也要保存信用。有的人從自身角度來衡量這件事的時候,可能覺得孔子這樣說不對,我都死了還怎麼講信用呢?大家想想,把這句話擺在國君身上的時候,你知道什麼意思嗎?當國家危亡的時候,只有一點點糧食啦,他們國君要糧食來享受的時候,是不是就是從你老百姓的嘴裡奪糧食。他不要這個信用了,不要這個義了,他甚麼都不要了,就瘋狂的享受,今天不管明天的事了。誰倒霉?老百姓倒霉了,你不就是老百姓,倒霉的是你呀!你從這個角度一想,大家就知道孔子說的是對的,他在替你著想。如果是這樣,一個人要是還不高興,也就是還不同意這句話,那是好賴都分不出來了,結果不就麻煩了嗎?所以說民無信不立,也叫人無信不立,這句話是對的,說的非常好。
而我們今天不信的事太多了,買東西就得劃價,肉有注水的,水果是催大的,買件衣服有黑心棉,說是國家免檢產品應該是信得過的,但卻是三聚氰氨毒奶粉等毒害人的,這樣的事非常非常的多。前幾年有315保護消費者活動評了一個優秀母親,河南的。因為她的孩子吃豆腐生病了,所以她就去調查取證。200多家做豆腐的店,她隱瞞身分去了100多家,這100多家沒有一家不用這個吊白塊的。在這個城市裡邊吃豆腐,你就躲不過去,而且人家都是用了十多年了。
有個記者到河北採訪,在西瓜地裡有的西瓜上繫一根小紅繩,這個繫小紅繩的西瓜是種瓜人自己家吃的。別的西瓜表面塗一層膨大劑,瓜蒂上面再點上一種促進生長的激素,所以西瓜長得個特別大。他們家不吃這個個特別大的西瓜,吃那個繫紅繩的小個的西瓜。如果是好的西瓜,摘下來可以存放十天,那個催大的西瓜就只能放三天,吃起來也不甜。
大家都知道還有注水肉這種事。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為了錢。你吃的是真豆腐嗎?是真西瓜嗎?而且我們知道現在養豬,假如他是按傳統的養法,得需要一、兩年,還得餵給它糧食飼料,成本太高,掙不了錢還得賠錢。現在有的人養豬只用半年就出欄,他按這個方法就能掙錢。那個豬天天睡覺,都站不起來,吃飯的時候拿棍子打起來讓它吃,然後它就睡覺。因為它吃幾斤長幾斤,所以就使勁讓它吃,它還要超大量的喝水。雞、鴨等許許多多都是這樣,那個雞都是幾十天就上市了,就可以吃了。
大家吃的綠荳芽,有人賣的荳芽又白又粗,還很長時間不腐爛。其實都是那些化學品的作用。所以說,今天有的人說沒有真的東西了,今天說是真的人都懷疑,很多就是騙人。比如說國家免檢產品都有假的,這是不是約?這是不是信用?但是真正的大信不是建立在這種所謂約定上的,或者說,那些約定是應該以大信為基礎的,它是以真實為內涵的,它應該反映真實。
有一個坐火車的例子,就算笑話吧。列車員查票,看到有個人就有一條腿。列車員就說,你有殘疾證嗎?把殘疾證拿出來。這個人就一條腿,你說他是不是殘疾人?他沒有殘疾證。列車員就說:我們只認證不認人,就要蓋著鋼印的殘疾證。一個老先生看不過去了,他站起來對列車員說:你不是個男人!列車員說:我怎麼不是男人?老先生說:你有男人證嗎!沒有男人證就不是男人!他答不出來。女列車員站出來解圍說:我不是男人,你有什麼話跟我說吧。老先生說:你根本就不是人!女列車員氣壞了:你罵人!我不是人是什麼?老先生說:你是人,你有人證嗎?這要是個笑話就好了,但現在類似這樣的事情我們會遇到很多。
假如一個80歲的老人,沒有老人證,他是不是得排隊?而65歲的老人他有老人證,就可以不排隊了。認證不認人,這還有信嗎?沒有了。所以大信得用真實,才是這種約定的基礎。還有奇怪的現象,你像殘疾人證,真正的殘疾人不願意辦殘疾證。他眼睛弱視是殘疾,他一辦了這個殘疾證找工作就不好找了,人家不要殘疾人,所以有的殘疾人不願意辦殘疾證。但是沒有殘疾的人反倒願意辦個殘疾證。你開個公司,只要辦一個殘疾證就給你優惠。這麼說來,你這個證是否還能是一個依據?現在的事情非常可笑,沒遇到具體事,大家可能不覺的,那個信用沒有了其實挺可怕的。
在我小的時候,有時候父母跟別人借錢。當時那時候借的不多,幾十塊錢就很多了,沒有說借錢還寫一個條的。而我們今天好朋友之間借錢寫不寫條兒?現在有一句話叫親兄弟明算賬,要不他借了不還怎麼辦?所以有一個紙條就有保障了,這個條就是一個約。大家想一想,你要有一個條兒,你就安全了嗎?你這個條兒要是丟了呢?你這個條兒要是洗衣服給搓了呢?你就沒條了,人家還不還你錢了,是不是?大家知道古代有這樣的故事,那個條子上給改個字,他向你借了一萬塊錢,他把條兒給你改了,成了他借給你一萬塊錢了,是不是有這樣的事?所以這個約是要以信為基礎的,沒有信,約就不成為約。
大家想一想,人跟人借錢,是拿這個條叫信,還是不拿這個條叫信?就是這個道理,不拿這個條的時候,才說明咱倆心中有信用,我們相互信任。過去借錢的人,都是想我一定會還的,怎麼著我到時候也得還給人家。借給別人錢的人都是想,他困難我就借給他,並沒考慮對方還不還的問題,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真正的信!信沒有了,就增加我們的紙條,增加我們的合同。大家因為合同打官司的多不多?太多啦。所以說大信不約,古代的人追求大信,而不追求表面的約定。
大時不齊,大的時間不是整齊劃一的。一個春季能不能代表一年?春夏秋冬是一年的四段,那麼其中的一段,一個春天、一個秋天能代表一年嗎?代表不了。春天只有播種沒有收穫,它不能代表一年。那一年能不能代表一萬年?一段很長的時間可不可以代表永恆的時間?這個永恆的時間就是大時,一小段時間不能代表整個時間。
我們知道現在有省長、市長貪污的,他的錢是不是一時的、很短的時間內的東西。一個市長他應該胸懷幾百萬人,一個省長他應該胸懷幾千萬人,他才叫省長,這就是他的胸懷。他胸懷幾千萬人,這幾千萬人的孩子都是他的孩子,這幾千萬人的老人都是他的父母,這是一個省長應該有的胸懷。今天有的省長,就把幾千萬人的錢包當做他們家的錢包,他卻不把百姓家的孩子當做自己的孩子了,他的德缺的太大了,最後他就被抓起來了,他生活的範圍就更小了。這些被抓的官,他們就能體會到大時不齊。那小段風光是一生的美好嗎?不是。從老百姓的角度想,他們市長、省長前呼後擁挺好的,幹嘛非得貪那點兒錢,不貪那點錢不是挺好的,但是貪那一小點,追求小段的舒服、痛快,這樣的話就不好了,大時不齊。
我們說大德不官,大的德行不在於他的職業的不同、官位的大小。一個學生就應該比老師的道德境界低嗎?不是。我們許多同學他的道德水平非常高,有的老師可能還不如他。比如說,你到一個公司,那個公司的老闆,你就認為他的道德比你高尚嗎?一般來說,大德是當官的基礎,當官是因為大德,因為他的德他才當的官,但有大德的人不一定非得去當官,這兩個是這麼一個關係。
大道不器,大道不是一個具體的技術,不是一個具體的容器,他不會只有一個具體的作用。比如一個杯子,它能裝水,但它可能裝不了硫酸;它可能裝了液體,但可能裝不了固體;它可能裝了這個圓的,但可能裝不了那個方的。大道不器,還有一句話叫,君子不器。就是說君子不只是一個器物或掌握一項技術技能,在哪兒他都能發揮好的作用,幹什麼他都是一個君子,因為君子都是追求道德的,他在任何環境中都要體現出道德的美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每一物就是一個器,或者我們人生中的一項技能可以說成是器。我們的廚師不只是為了做飯吃飯,過去是通過廚藝來達到對道的把握、追求,所以古代和現在的廚師的人生目標不一樣,庖丁通過「解牛」給國君講治國之道,伊尹是廚師的祖師爺,通過做飯給成成湯講為天子之道,死後被以天子之禮下葬,他們才是孔子說的真君子。
「察於此四者,可以有志於學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夏商週三代明王,他們在祭祀河川的時候,都是先祭祀河,再祭祀海。為甚麼呢?河是源頭,海是眾河的會聚。這裡有一個先和後,河沒有海大,但是河在先,海在後。就像我們先應該尊敬父母,不能因為我們父母的學歷比我們低,就不尊敬。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是永遠不能忘的,我們的學歷、我們的能力、我們的成績都是由父母那兒來的,所以說「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一個是源頭,一個是歸聚。此謂之務本,這樣做是致力於根本。
大家看,大德是官的本源,大道是器的本源,大信是約的本源,大時是小段時間的本源。我們學習,應該追求的是甚麼?大德、大道、大信和大時。那樣自然官位就有了,技術就有了,約定就可以信賴了、成功和幸福就是永恆的了,小段的時間也具備了長遠的意義。所以古人的智慧裡追求的是大德、大道、大信、大時,而不是追求官位,也就是現在說的權力,錢的多少,官的大小。不是只學一門技術,不是你的合同簽定了就保險了,不是這樣。所以說我們學習大德大道,這才是學習最本質的、根本的方向,這叫務本。
一棵樹要讓它開花結果,我們要多給它施肥、澆水。有沒有那樣傻的人把買肥料的錢、買水的錢,買成金片兒栓在樹上。那個樹栓上金片兒就有生命力了嗎?最後不就枯死了嗎?古人說:本固而枝榮,根本紮實、堅固了,自然就會枝繁葉茂、繁花似錦,秋天就會碩果纍纍,生命自然就會長久、美好。可是今天社會許許多多、方方面面就是在追求表面的浮華,比如廣告對人的影響非常大,廣告做得特別好,實際上的東西怎麼樣呢?那個方便麵廣告上那麼一大塊牛肉,可是一看裡邊就是一塊小渣渣。是不是這個樣子?是不是這個道理?
3. 循序漸進
「聖與賢,可馴致」,這是《弟子規》的最後一句話。就是聖賢是可以達到的,這個「馴」也可以說是通假字,就是循序漸進的「循」,就是逐漸地達到。雖然不是今天我們就能變成怎麼樣,但是我們通過循序漸進的一步步踏踏實實的努力,是可以逐漸達到的更高生命境界的,就是「聖與賢,可馴致」。「勿自曝,勿自棄」,勿自棄是甚麼?你以為你達不到就說算了,放棄了,你永遠達不到,勿自棄,不要自己放棄了。你在放縱自己的時候,在跟同學喝大酒的時候,其實是在放縱自己。中國有句老話叫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也叫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傷害別人,那種傷害會反過來讓你知道它是痛的。當你給予別人的時候,你也知道返回的是美好的東西。
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夠立下一個大的志向,做一個聖賢,聖賢有聖賢的美好。剛才大家知道,君子有君子的美好,小人有小人的樂趣,但是小人的樂趣也很容易失去。《弟子規》裡邊它主要體現一個次序,比如我們愛別人,可以從愛身邊的人做起,先從感恩媽媽,愛護我們周圍的同學做起。同學之間互相尊敬、互相愛護,做事慎重。這個謹,就是認真、謹慎、尊敬。
《論語》有一段話:「子入太廟,每事問」。這個孔子到太廟裡邊詢問了很多事情,守廟的人就跟別人說:誰說這個人特別有智慧、有學問,其實他什麼都不知道,到這兒就知道問這問那,什麼都不會。孔子聽到這句話就說:這正是禮!他這個禮是什麼意思?禮的本質就是尊敬別人,禮的表現是謹慎認真。《弟子規》裡邊說「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就是要講禮貌,讓老人先走。西方的女士優先,是不是都是從禮節上來講的?但是禮的本質不在於它的形式,它的本質在於尊敬,「長者先」是尊敬長輩,「女士優先」是尊敬女士,它的本質就是尊敬。如果沒有尊敬,比如說,「你先走吧」,這叫尊敬嗎?不叫尊敬,這叫表現形式。所以說孔子他到太廟裡,不是他不知道,他是說這件事非常重要,他一定要非常地謹慎,他才用「每事問」的方式表現出這種尊敬。他的尊敬,他的謹慎,他的虛心好學,這都是本質。他並不一定掌握你那些表面的知識,但是他把握住了事物的本質、祭祀太廟的本質。那太廟裡的人恰恰不知道,他以為外在的知識才是本質。
大家想,我們今天聽這樣的課,我們與許多的聖賢在不斷的接觸、交流過程當中,你是否有所收穫?孔子有一句話,「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我舉個例子,如果一個人在廁所裡待久了,再上公共汽車的時候,他就覺得旁邊的人捂著鼻子,不知不覺中那個臭味就沾上了。你到一個花房裡轉了一天,出來的時候別人是不是覺得你很香?而你自己並沒有覺得我沾了香味。所以我們學習、接觸人、所在的環境非常重要。我們多聽聽這些好的道理,看一些經典好書,你會終身受益。
有這麼個例子,一個大學生他到一個公司去應聘,經過過關斬將到最後見老闆,拿了規劃書甚麼的去了。見面的時候,他以為老闆要問有甚麼規劃、遠景的,但老闆都沒問,老闆只問了他一句:「你給你媽洗過腳嗎?」老闆問都是這個。這個計劃書甚麼的都做好了,但沒想到老闆關心這個,他還真沒給媽媽洗過腳。他就跟老闆說:「老闆,我明天再來行嗎?」老闆說,可以。回家以後,晚上非得給他媽媽洗腳。從小他父親就去世了,媽媽就一個人把家裏的負擔全都扛起來了。媽媽到工廠裡糊那個紙盒,一個一分錢,非常辛苦。但是她媽媽為了他的學習,不讓他分心,家裏的活兒一點都不讓幹,所以他甚麼家務都沒幹過,就是這樣上大學。給他媽媽洗腳的時候,他一摸這個腳非常地粗糙,他的眼淚就下來了。他從來沒想到為媽媽做點什麼。等到第二天他去了,跟老闆一說感覺挺好,就把他留下來了。
這個企業為什麼要這樣的員工呢?因為這個人有感恩之心。古詩中說到報答母愛,「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那麼對這樣的恩德,人都沒有一份感恩的時候,還怎麼跟別人相處?一個公司的領導和同事能跟媽媽一樣無私的關懷他嗎?是不是很容易出現矛盾?所以那種有感恩之心的人,他才能夠做好那些工作,協調好各種關係。
其實一個團隊,恰恰那種協調和整體特別重要。我們組成一個拳頭的時候,力量遠遠地超過了這五個分開指頭的合力,所以配合非常重要。外國人還說,一個中國人像一條龍,聚到一塊卻像一堆蟲。互相的內耗,互相的拆台,一加一不一定等於二,一加一可能等於零,沒準跟你合作的人他還搗鼓你,栽贓陷害你,把你弄到監獄裡邊去,是不是有這種可能呢?這種感恩之心非常重要,所以人家老闆要招用這種有感恩之心的人。
其實今天我們講的這些,是讓你們大家帶著美好走向社會的任何一個地方。你在家庭裡帶著這樣的君子的感覺、聖賢的感覺,那麼家裏人就會感受到你的祥和和光輝,他是幸福的,你在單位也會很受歡迎,大家想是不是這樣?如果你帶著一種傲慢,帶著一種固執,你喜歡幹的就幹,你不喜歡的就不幹,你到人家團隊裡邊,由你任性胡來,那不就是搗亂嗎?人家為甚麼要花錢讓你摻亂搞破壞呢?
大家是學經濟的,借這個機會說說搞經濟的道德問題吧。比如說剛才談到信用的問題。我們的社會環境好像是「無奸不商」了,大家聽過這句話嗎?什麼意思?不奸不壞當不了商人,所有的商人都得奸。所有的商人都奸,他不奸掙不了錢,或者叫「無商不奸」,所有的商人都奸。可是這句話在古代不是這樣,古代是這個「尖」,叫「無尖不商」,我們現在到飯館裡看到,他們都供著財神。這個關公叫武財神,還有一個文財神,叫趙公明。文財神趙公明開始做的買賣是賣糧食,過去賣糧食的,用斗和升,都是容器。過去人與人之間換糧食,上面有一個刮板,盛滿了東西一刮,平了就可以,不多不少,沒有刮板就用手,手心朝下一刮。有的人就奸,這個手心往下邊使勁一點,這個份量就少點。厚道、寬厚的人,手背往上拱起這麼一點,手心虛一些,就會留下多一點,就是現在所說的份量高一些。趙公明賣糧食時全部冒尖,就是現在說的份量高高的,所以叫無「尖」不商,商人厚道、誠信,這樣人家就願意買你的東西,這就是「無尖不商」,你不冒尖就成不了好商人。
清朝還有這樣的例子,晉商喬致庸就能以德經商。他在太平天國動亂後集資南下到南方販茶,要把中斷的茶道恢復起來,這件事有很大的危險性,幹好了卻非常賺錢。他帶人到南方真把茶葉運回來了,他給集資人家送茶葉。那個老闆趕緊就說:「給我稱一稱這個茶葉,看夠不夠份量。」他的夥計就去稱,回來高興地說:「老闆,每包是一斤二兩。」應該是一斤,喬致庸給了一斤二兩。這個老闆一聽特別興奮,「快,趕緊重新打包,變成一斤的!」旁邊有個老者就說:「完了,以後這個茶道全部都是喬致庸的了!」
大家想一想,為什麼都是喬致庸的了?同樣的價錢,人家賣的茶葉是一斤二兩,你賣的是一斤,你想想誰買你一斤的呢?是不是這個道理。就說缺斤短兩的,你頂多騙人一回,第二次人家還能到你這兒買東西嗎?大家看,就是清朝晚期的時候,還有無「尖」不商的德商,是不是這個「尖」?一斤二兩的茶葉,他當一斤來賣,非常的厚道,是不是冒尖了?大家看在清朝生意人還非常善良。喬家大院門口拴著騾子,村裡面的人都可以拉著去種地或幹其它的活兒,就是白用,用完了晚上再給送回來就行了,他多厚道。
有一年鬧災荒,他們喬家蓋樓。其實他不用蓋這個樓,蓋樓是為了賑災。而且他有一個原則,哪怕今天來搬了一塊磚也管飯。什麼意思呢?因為鬧災荒,有的人吃不上飯,就得要飯或接受施捨,窮人要飯是無所謂的了,稍微有點知識、有點身分的去要飯覺得特別沒有面子。那麼喬家能考慮到這些,就用蓋樓的方式救濟別人,搬一塊磚就管飯,不是要飯,是因為幫忙幹活了才吃的這個飯,給人留一個體面,多善良啊!
日本侵略中國的時候,到山西那兒去就沒動喬家大院,為什麼呢?在鬧八國聯軍的時候,太原殺外國人,七個意大利的修女跑到那裏,喬家讓她們藏在銀庫裡,給救了下來,因此意大利政府送了意大利國旗來感謝喬家。等到日本一來的時候,他們就把意大利的國旗掛出來了。日本人一看他有意大利的國旗,覺得是自己盟國的人,所以這個院就沒有動,而其它許多有錢人家的大院都給毀了。到文革的時候,紅衛兵想毀那個院子,看那個院子的老人,把門從裡邊給鎖上了,受過喬家益的老人也罵自己家的年輕人,沒人敢進去,就保存下來了。
還有一句話,叫「無毒不丈夫」,做人要不狠點不行,教你得狠點。「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今天就變成這樣了,真正的這句話是「無度不丈夫」,是說度量小不是君子,沒有度量不是丈夫。大丈夫不是非得是男人,是指胸懷寬廣、博大、有遠見的人。意思可不是讓你狠點、壞點,你狠點、壞點傷了人,最後不是返回到你的頭上來嗎?可是今天「無毒不丈夫」這樣負面的話就非常多,這是一個社會環境問題,是有人有意在這麼幹的,實際是在毒害人、毀滅人。我們今天大家應該堅信,我們的社會環境一定會越來越好。我們的目標是聖賢,雖然一時可能還做不到那麼好,但是我們可以從小事做起。大家是大學生,青春年華,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一點一滴的做好,這樣你的道德就在提升,你的人生就會越來越美好,大家都這樣想、這樣做,我們的社會環境不就越來越好了嗎?
4. 向心問己
再說一個,向心問己。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個話很多中國人的都知道,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我們到一個企業也好,或者為朋友辦一件事也好,我們盡心盡力了沒有?我還想問一下,如果你作為一個老總,你是不是也希望別人盡心盡力。你的一個朋友給你辦一件事,你是不是希望他盡心盡力?而不是告訴你忙完他自己的事再給你辦。我們想到自己要忠的時候,覺得是得付出、吃苦。但是你調過來想的時候,人家為你做事敷衍了事,不忠不義好不好?所以,大家要明白道理,還是應該盡心盡力辦事的才好。當你是這樣的人的時候,你就會受朋友歡迎,受領導愛護。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要講信用?人言是什麼?信。人說出的話就叫信,就應該講信用,就應該是真實的。大家都害怕推銷的,他說得好聽。入保險很多也是這樣,求你入了,一旦出了點什麼事,就這個那個的往外推,他說話算數嗎?但是真正人說話就應該實在,說出來的話就值得讓人相信你。「傳不習乎」,就是老師傳授我們的道理,我們做到了沒有?還有一句話叫「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自省,有則改,無加警。」
我們今天大陸的人到外國去,別人一下就能看出來,為什麼?我們臉上都寫著「防備」,都寫著「緊張」。還有說話,比如人家說這個人哪兒做錯了,我們大陸的人非常習慣於馬上解釋和推卸,說這個事是有什麼什麼原因的。如果是台灣人,他就說:「對不起,我錯了!下次不會了。」「對不起,我錯了!」就這麼簡單,而不是今天怎麼怎麼回事,誰誰誰怎麼怎麼樣來的,就說了一大堆的話來解釋,意思是:錯不是我的。他已經形成一種習慣了,一種慣性了。而且人與人之間互相防備,內心之間都有防備,其實你帶著防備,到哪兒都很緊張,別人也防著你。這樣多累,還是真實的好!
還有就是問心,凡事問問自己的心,看看是不是自己的心出了問題。孫悟空大家都知道,他經常出去求人家幫忙。有一回來了個妖精,唐僧被抓起來了吊在洞裡。孫悟空打不過人家,就去找援兵,找龍王去了,龍王不行就找閻王,找閻王不行,就找玉皇大帝、觀音菩薩。大家想想他是不是經常幹這種求人的事。唐僧幹甚麼事呢?就是在那兒吊著。
唐僧為什麼老這樣呢?大家知道為什麼嗎?問心,向心找。你說他心裏是怎麼回事?幹嘛不吊孫猴兒,老把他吊起來?讓唐僧到外邊求人家多好,不行!這裡有道理在。孫猴子自稱齊天大聖,他得跟天一邊齊,他非常狂妄,經常對人家不客氣。求人家時,你還那麼狂妄、那麼不客氣,能行嗎?想求人家幫忙,那就得放下你的驕橫狂妄。之所以老是讓孫悟空去求人,就是要讓他去除傲慢和狂妄。他要是不傲慢、不狂妄,就不用求人了,這件事就算完了,這個魔難就過去了。
唐僧為甚麼老在那兒吊著呢?他是一顆害怕的心,看見妖精就害怕。越害怕那個妖精越嚇唬他,「這個嫩蒸著吃,那個老煮著吃。」後來他慢慢知道了,就不害怕了。豬八戒有一次也給吊在樹上了,為什麼呢?四個菩薩變成母女四人,豬八戒連媽媽都要娶了,多貪,色慾之心太重,忘了自己的取經大任,結果被吊在樹上了,不但沒舒服還受了大罪,別人踏踏實實的睡了一晚上。沙僧怎麼這次沒被吊樹上呢?就是沙僧沒有那個色心、貪慾。
他們經歷這八十一難,都是針對他們各自的不足來的。摔一次跟頭有收穫,摔跟頭多了,他就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是怎麼回事了。孫悟空他知道了,我為甚麼老求人,因為老覺得自己了不起,可有時候連只蠍子或一隻老鼠都沒辦法,就是告訴我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孫悟空把爭鬥的心、傲慢的心悟明白了、修空掉了,他就再也不是那隻猴子了,他就修成了。
《弟子規》有這樣一句話:「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傳統文化重心,把一切問題看成是心造成的。非常有意思,孫悟空最後成佛的時候,對如來佛說:我都是佛了,你還不把我那緊箍咒給我摘下來。佛祖說,你摸摸。他那兒還有嗎?沒有了。這個緊箍咒是箍它的魔性的、不讓他放縱、行惡的。當他不放縱了、沒有了惡念,這個東西也沒有作用了,即使還在頭上,也就是個美麗的裝飾物。整個八十一難的過程,唐僧也好、豬八戒也好、孫悟空也好,不斷改掉自己的毛病,他就在昇華,反覆的這樣不止一次,到最後他終於知道了,他也就提升了。所以遇到矛盾問題,問問自己的心非常重要。
說孫悟空他叫齊天大聖,起這個名字就狂妄。但是我們換一個角度說,可以說是志存高遠。大家知道最後唐僧是成了佛,孫悟空也成了佛,鬥戰勝佛。豬八戒沒成佛,豬八戒是淨壇使者。同樣的西行路,結果不一樣,其實是他們根基不同,但各自的目標不一樣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唐僧的胸懷特別大,志向特別高,不知道大家考慮過一個問題沒有,我小時候就想過:唐僧窩窩囊囊的,卻讓他當師父,為什麼呢?因為唐僧是代表志。《西遊記》這本書,它的內涵非常豐富。過去的外國人一提起大唐就常會說:天高地厚,物廣人稠。中華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內涵太大,涵蓋太廣。《西遊記》裡邊這五個人是協調的。白龍馬是白顏色的,在五行是金。唐僧是黃顏色,因此他老穿著黃袈裟,在五行就是土,在五臟就是脾,他代表志。
《西遊記》最先出場的是孫悟空,代表的是火,是紅色,心主火,所以叫心猿意馬。什麼叫心猿意馬?我們的心就像猿猴似的安定不下來。孫猴兒就是心猿,既是猿猴的猿,也是這個源,心的來源、本源。所以孫猴兒是火,火生土,所以他很尊敬師父。唐僧第二個出場,然後是土生金,就是白龍馬。白龍馬出來後,該誰出來了?金生水,水在五行中是什麼顏色?黑顏色。誰是水?豬八戒,他是黑的,而且這個水又代表腎,腎跟生殖有關係,所以豬八戒色慾之心很重。水生木,沙僧是最後一個出場的,他屬木,肝木,青色。所以說中國文化非常嚴謹、周密,取經人一個一個出來都是有規律的,非常有順序。
今天我們說的中華傳統文化,能使大家開闊視野。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大家的心在不斷地昇華。我把各位老師、同學都當做朋友,我是抱著尊敬大家的態度。我講這些,都是真心的把大家都當做君子,不當做小人,甚至於我看大家就是未來的聖賢。我的老師曾對我們說:我比你們自己更珍惜你們。有人現在可能還不能理解這句話得意思,就是說作為一個今天的「人」,你自己都不知道你是怎麼回事,你自己都不知道你有多偉大,所以簡簡單單的就是「三才者,天地人」,你的所作所為應該配得上「三才者,天地人」裡邊的這個「人」,和天地一樣偉大的人,我們的肉體和天地沒法比,太渺小了,但我們的心靈、我們的精神可以無比的偉大,和天地一樣偉大,道理我今天給大家講出來了,就看大家怎麼想、怎麼做了!
責任編輯:任慧夫


相關文章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https://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here:
https://blogtrottr.com/unsubscribe/L1/QgjSp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