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12月2日 星期二

大紀元 - 24小時全球新聞滾動: 【史海】勤儉為本 仁心濟世 古代商賈用錢之道

大紀元 - 24小時全球新聞滾動

大紀元, 全球中文綜合網站 - 新聞, 媒體, 中國, 大陸, 台灣, 香港, 澳門, 北美, 國際, 評論, 體育, 娛樂, 財經, 科技, 生活, 健康, 美食, 文化, 文摘, 圖片, 等等。

【史海】勤儉為本 仁心濟世 古代商賈用錢之道
http://www.epochtimes.com/b5/14/12/1/n4308263.htm%E3%80%90%E5%8F%B2%E6%B5%B7%E3%80%91%E5%8B%A4%E5%84%89%E7%82%BA%E6%9C%AC-%E4%BB%81%E5%BF%83%E6%BF%9F%E4%B8%96-%E5%8F%A4%E4%BB%A3%E5%95%86%E8%B3%88%E7%94%A8%E9%8C%A2%E4%B9%8B%E9%81%93.html
Dec 3rd 2014, 00:59




歷代成功商賈中,也一直貫徹著「不勤不得,不儉不豐」的精神。(網絡圖片)




【大紀元2014年12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鄭孝祺綜合報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勤儉是最古老的訓誡:「克勤於邦,克儉於家」。而歷代成功商賈中,也一直秉承「不勤不得,不儉不豐」的精神。古代商人的經商之道中,所體現出的是「誠信是為商之德」、「勤儉是經商之本」、「進取是經商之道」等古風。明清兩代,商業得到空前發展,更不乏秉承勤儉原則的商人。
墨子說:「強必富,不強必貧」(這裡,強指強力勞動),「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也說:「無財作力,少有鬥智,既饒爭時」,這可以說是商人發家的三部曲,有作為的商人所保持的創業精神。意思是說,在不擁有財力的時候,只能靠體力去生存;在財力不足的時候就要靠智力去經營;在你財力雄厚的時候,就要靠對時機的把握來經營。
戰國時期的白圭,有「商祖」之譽。《漢書》中說他是經營貿易發展生產的理論鼻祖。白圭雖以經商致富而名滿天下,但仍「與用事僮僕同苦樂」,不辭辛苦,躬自帶領,參與商業勞動。
「徽駱駝」和晉俗勤儉


徽商能吃苦耐勞,被稱之為「徽駱駝」和「績溪牛」。(網絡圖片)

「賈而好儒」是徽商的基本特徵。徽商雖是商人,卻有儒家風範,尤其徽商的能夠吃苦耐勞,被稱之為「徽駱駝」和「績溪牛」。
在經商各個環節中,都要付出勞動。很多徽商以長途販運起家,所以被稱為「徽駱駝」,其間的辛苦自不必說。徽州有一首流傳很久的民謠:「前生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經商意味著漂泊,或者在山嶺間跋涉,或悶坐舟中。遇到旅店就寄宿,三餐茶飯伴愁眠。
在經商途中,還充滿了風險。不僅可能虧折、賠本,有時身家性命也會有不測的危險。要致富就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明成化正德年間,休寧商人查巖振一生經商,奔走於嶺南塞北,飽受寒暑之苦;往返於吳越荊襄,頻歷風波之險,可謂吃盡了經商之苦。但查巖振不畏艱辛,終於成為了一代名商。
明嘉靖間歙縣商人許尚質則揹負著行李貨物,從江南走到湖北,再到四川,途中歷經艱險。晚年時,他感慨說,想當年在四川時,路上迷失了方向,在山谷峻嶺中徘徊,在冰雪中行走,至今依然有毛骨悚然的感覺。
清朝徽商汪可越也常年在外經商,居無定所,飲食服飾條件都很艱苦,唯有抱著一顆孜孜不倦、勤勞苦幹得精神,在風雨中歷練,才成就了一生的事業。這些商人們都親自跑買賣,並不端居家中,將操勞之事假手於夥計僱工。即使不外出,對策劃、調度、經營、管理,也勞神焦慮,「綜理甚密」,半點懈怠不得。
晉商的勤勞也非同一般,他們走西口,穿草原,過沙漠,走了數千里長的商路。無論夏季酷暑,頭頂烈日,足履灼沙,數日不見水源;冬季寒風呼嘯,途中凍殭而死者時有之;春秋兩季,風沙驟至,天昏地暗,填路埋人。
大盛魁商號是清代山西人開辦的對蒙俄貿易的最大商號,極盛時有員工六七千人,商隊駱駝近二萬頭。而大盛魁的創業也是經由多少人風餐露宿的千里之路踏出來的。
明人沈思孝說:「晉俗勤儉,善殖利於外。」這就是晉商勤儉善商的很好概括。
富而不奢 自奉儉約


戰國時期的白圭,有「商祖」之譽。白圭雖以經商致富而名滿天下,但仍「與用事僮僕同苦樂」。(網絡圖片)

與勤勞相連,節儉也是商道中重要一條。勤以增收,儉以節支,勤而且儉才能裕財致贏;否則用之無節,猶如漏卮不堵,必致財源流失;可見儉之十分緊要,勤儉兩者不可偏廢。
早在先秦時期,諸子大都肯定「儉」而否定 「侈」。孔子說:「禮,與其奢也,寧儉。」墨子說:「節儉則昌,淫佚則亡。」崇儉是古代思想家的共識,尤其儒家的崇儉思想對後世的影響更巨。
成功的經商者都儉樸自守。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稱頌白圭雖為富商,但生活儉樸,摒棄嗜欲,節省穿戴,與他的奴僕們同甘共苦。
《史記‧列傳‧貨殖列傳》還記載,宣曲任氏的先祖,是督道倉的守吏。秦朝敗亡之時,豪傑全都爭奪金銀珠寶,而任氏獨自用地窖儲藏米粟。後來,楚漢兩軍相持於滎陽,農民無法耕種田地,米價每石漲到一萬錢,任氏賣谷大發其財,豪傑的金銀珠寶全都歸於任氏。
一般富人都爭相奢侈,而任氏卻屈己從人,崇尚節儉,致力於農田畜牧。田地、牲畜,一般人都爭著低價買進,任氏卻專門買進貴而好的。任家數代都很富有。但任氏家約規定,不是自家種田養畜得來的物品不穿不吃,公事沒有做完自身不得飲酒吃肉。以此做為鄉里表率,所以他富有而皇上也尊重他。
這些古代商人經營致富後,自奉儉約的例子舉不勝舉。
將勤儉教育融入家學和家規
晉商還將勤儉教育融入家學和家規中,靠勤儉發家和持家。明人沈思孝《晉錄》載,晉中的商人之家,奉行儉樸,有上古之風,雖然家財萬貫,穿著飲食也和平民差不多,「故其居積能饒」,能饒,就是能聚財,能積累資本。
介休縣大賈冀家的馬太夫人,治理家政甚嚴。不僅自己生活儉樸,要求子女要「自奉儉約」,但對待他人,卻很慷慨。在馬太夫人的嚴格訓育下,後代雖然富貴或做官,沒有人會身穿裘衣華服,騎著馬在鄉間顯耀。他們家飲食儉素,待客卻極豐厚。
馬太夫人經常告誡說:「惜福則福自長也。」因此,冀家的「諸子生富家而能飽粗勵」。
不少徽商也將節儉載入家法、族規,用以規范家族子弟。如《茗洲吳氏家典》和《華陽邵氏宗譜》的家規中均有記載。
大鹽商鮑志道擁資巨萬,但家中婦孺子女,經常自己打掃清潔家院,門前沒有車馬,家中不請戲班。鮑志道在揚州做販賣鹽的生意,身任總商二十年,是商場中的頭面人物,他的一舉一動,也時刻影響著其他人。在他的影響下,揚州侈靡之風大變。
仁心濟世 商業日盛


很多古代商人發家致富後,仁心濟世。不僅善於聚財,而且善於散財。他們大力提倡因義而用財、仗義疏財。(大紀元)

很多古代商人發家致富後,仁心濟世。不僅善於聚財,而且善於散財。他們大力提倡因義而用財、仗義疏財。儒商之祖端木子貢雖然家累千金,仍能「富而不驕」、「富而好禮」、「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不但交往富者,也幫助和撫恤貧者。所以上自君王,下至平民都讚頌他的仁德。
明歙商許尚質認為,將財富用於禮是善於用財,因此,他主張要因義用財,不應該吝嗇。明代大學士許國曾說:「曩東南諸郡,繕兵築城,所籍客戶,十九皆徽。」徽商曾為明代的抗倭作出了巨大貢獻。
徽州富商大多敦睦親鄰,廣濟博施,他們賑濟貧弱、濟行旅、拯覆弱等等,這類義行在明清方志、文集中記載甚多。清雍正間歙商黃以正「賑饑、弛逋、助葬、定婚、施棺、掩骼、設渡、修橋,數十年力行不倦。」
古代的商人們用自己的勤儉、智慧,創造了巨額財富,富甲一方。他們樂善好施,既造福於百姓和社會,也使自己的生意更加興隆,正所謂「受惠者眾,而名日高,商業日盛,家道日隆。**
責任編輯:李曉清
美東時間: 2014-12-02 11:59:06 AM 【萬年曆】 【投稿/爆料】
本文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14/12/1/n4308263.htm【史海】勤儉為本-仁心濟世-古代商賈用錢之道.html





分享到 Facebook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https://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here:
https://blogtrottr.com/unsubscribe/L1/QgjSp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