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日 星期二

大紀元 - 24小時全球新聞滾動: 「克己復禮」,你理解對了沒有?

大紀元 - 24小時全球新聞滾動

大紀元, 全球中文綜合網站 - 新聞, 媒體, 中國, 大陸, 台灣, 香港, 澳門, 北美, 國際, 評論, 體育, 娛樂, 財經, 科技, 生活, 健康, 美食, 文化, 文摘, 圖片, 等等。

「克己復禮」,你理解對了沒有?
http://www.epochtimes.com/b5/14/11/28/n4306248.htm%E3%80%8C%E5%85%8B%E5%B7%B1%E5%BE%A9%E7%A6%AE%E3%80%8D%EF%BC%8C%E4%BD%A0%E7%90%86%E8%A7%A3%E5%B0%8D%E4%BA%86%E6%B2%92%E6%9C%89-.html
Dec 3rd 2014, 08:47


漢字正義(四十)︰

作者︰子正

(Fotolia)




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
「克己復禮」,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句話。通常的解釋是:指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於「禮」。這樣的理解合理與否?我們得搞清楚「禮」的涵義是什麼才能判斷。


「禮」是「豊」的轉注字。豊,甲骨文是玨(ㄐㄩㄝˊ jué,成對的瑞玉;表禮器)在壴(ㄓㄨˋ zhù,架立的樂鼓)上形,用架好鼓樂、擺好禮器表示祭祀的程式儀規之意,即禮儀。
篆文整齊化「壴」下部訛為「豆(高足食器)」,遂不明所示;為了表意清楚,乃又另加意符「示」表示,即「禮」。
也就是說,禮的本義,是指進行祭祀、慶賀等重要活動所舉行的隆重儀式(程式、儀規)。即「祭禮」、「典禮」、「婚禮」之「禮」。如:
◎帝曰︰「咨,四嶽!有能典朕三禮?」(《書.舜典》)
(舜帝說︰「啊!四方諸侯的君長,有誰能主持我們祭祀天、地、人的三禮呢?」)
表現在社會生活中,則是自然形成和特別制定的行為規範、準則。如:
◎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左傳.隱公十一年》)
◎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禮記.曲禮上》)
那麼「禮」形成的背後因素以及制定的依據是什麼?為什麼能為社會普遍接受和遵從?《禮記.樂記》中說:「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羣物皆別。」
也就是說,「禮」的構成本質是天地之「序」、羣物之「別」。那麼這個「序」、「別」的表現又是什麼呢?《禮記.樂記》中是這樣說的: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小大殊矣;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則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則禮者,天地之別也。」
可見,「禮」是天地之「序」、羣物之「別」在人類社會中的體現,而制「禮」則是為使人類更好地順應自然之「序」、「別」。所以《禮記.樂記》中說:「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返)人道之正也。」
這裏又特別提出「反(返)人道之正」,為什麼?《禮記.樂記》也給了答案:
「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拜物,一切向錢看。如此一來,就帶來一系列惡果。
《禮記.樂記》中分析得十分透徹,對照與當今的中國社會,不禁令人感慨:「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是故強者脅弱,眾者暴寡,知者詐愚,勇者苦(使痛苦,折磨)怯,疾病不養,老幼孤獨不得其所。此大亂之道也。」
所以,《禮記.樂記》又特別指出:「中正無邪,禮之質也;莊敬恭順,禮之制(功用)也。」從另方面進一步強調「禮」的本質與著眼是歸正人心,使順應天地萬物之「序」、「別」,從而達到有序而合節,自然而易行。故︰
◎《禮記.禮運》中孔子說:「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
◎《禮記.樂記》中說:「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數,制之禮義。合生氣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陽…陰…剛氣…柔氣……皆安其位而不相奪也。」
所以,當顏淵向孔子請教怎樣行仁的問題時,孔子的回答是:「克己復禮為仁。」並進一步解釋說:「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大意是說:克制自己非分的欲望和各種不當的奢求,使言行歸正於「禮」上,就屬於(行)仁。一旦(哪一天開始)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於仁了。行仁從自己開始(自己要這樣),而不是要求別人先來(來自於別人的要求)。
這裏的「禮」,包括具體的禮儀、禮節,但主要是指「禮」的原則、精神。所以,當顏淵進一步請教具體怎麼做的時候(「請問其目」),孔子回答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說出的答案也是原則性的。
孔子為什麼會這樣回答呢?
因為《易經.豐卦.彖辭》中說:「天地盈虛,與時消息。」及《易經.損卦.彖辭》中說:「損益盈虛,與時偕行。」所以《禮記.樂記》中指出:「五帝殊時,不相沿樂;三王異世,不相襲禮。」及《論語.學而》中記載:「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
但是,僅依原則而行是不夠的,所以「有子」接著說:「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就是說,還要有具體的禮儀規範來加以規範、節制。
用現在的概念理解,「克己復禮」有些類似於「自覺守法」。但二者的差異也是明顯的。
「克己復禮」是「為仁由己」,屬於一種自我的內在要求,由己做起,而且目標取向利他、向上(「仁」的本義如此),言行首先考慮對他人、對社會的影響,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自覺守法」是「為仁」、「由人」,屬於來自外在的強制性要求,目標取向是為我、向下,所謂「法無明文禁止即可行」,只要不被法律制裁就可以了,至於對他人、社會的影響如何,一般不予考慮。
回頭再看「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更容易理解其內涵了:如果「為仁」都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而不是外在的強加,都從自己開始而不是要求別人,天下自然就「歸仁焉」。@*

責任編輯:王書林
美東時間: 2014-12-02 19:47:16 PM 【萬年曆】 【投稿/爆料】
本文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14/11/28/n4306248.htm「克己復禮」,你理解對了沒有-.html





分享到 Facebook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https://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here:
https://blogtrottr.com/unsubscribe/L1/QgjSp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