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 - 24小時全球新聞滾動
大紀元, 全球中文綜合網站 - 新聞, 媒體, 中國, 大陸, 台灣, 香港, 澳門, 北美, 國際, 評論, 體育, 娛樂, 財經, 科技, 生活, 健康, 美食, 文化, 文摘, 圖片, 等等。
包容的智慧
http://www.epochtimes.com/b5/14/11/29/n4307067.htm%E5%8C%85%E5%AE%B9%E7%9A%84%E6%99%BA%E6%85%A7.html
Dec 30th 2014, 08:12
(Fotolia)
美東時間: 2014-12-29 19:12:18 PM 標籤:tags: 文化漫談
包容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一種無私的氣度和博大的胸懷,是一種智慧和境界,這種境界源自於人的道德修養,來自於人的內心「善良、慈悲、仁愛」的自然流露。
包容的精神為歷代聖賢所推崇,在傳統的道、儒、佛家文化中多有論述。如老子說:「孔德之容,唯道是從」,是指有淳厚的品德才能包容萬物,並能與大道相應,而大德的範式就是道。
老子還說:「江海之所以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谷王」,意思是大江大海之所以浩渺深淵,是因為它們善於居下位,以接納涓涓細流,而成為水中之王者。
孔子說:「寬則得眾」、《尚書》中說「有容乃大」,認為有容量的才能稱為「大」,所以大地、大山、大川、大海等都帶個「大」字,表明它們有無比深厚的兼容品質。佛家講「一念境轉」、心中常存「感恩」、「善解」和「包容」,慈悲心懷,才能包容萬物,心懷有多大,包容的世界就有多大。
包容是謙遜、虛懷若谷的品德
(Fotolia)
世上的人們性格不同、個性互異,對事物的見解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古之聖賢充分尊重他人的見解,遇事為他人著想,從善如流,為後人做出了楷模。
如西周時,周公輔佐成王,勵精圖治,思賢若渴,前來投奔的人非常多。他有時候洗一次頭,幾次握著散開的頭髮去見客;吃一頓飯,也數次吐出含在嘴裏的食物去接待客人。即使這樣,猶恐怠慢、埋沒了來投奔的賢士。周公以「握髮吐哺」的精神使天下人心所向,四夷賓服。
周公告誡自己的兒子伯禽說:「聖上讓你治理魯國,你一定要謹守謙恭啊!要知道天的道理,不論甚麼,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虧損,而謙虛的就讓他得到益處。
地的道理,不論甚麼,凡是驕傲自滿的,也要使他改變,不能讓他永遠滿足;而謙虛的則要使他滋潤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經過,必定會充滿他的缺陷;而人的道理,都是厭惡驕傲自滿的人,而喜歡謙虛的人啊!」
再如唐太宗不僅虛心納諫,而且勇於求諫,真正做到了聞過則喜。他包容了魏徵等人的犯顏直諫,宣揚別人的善言,目光高遠,集聚全天下人的智慧,成就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和盛唐文化的繁榮。
包容是寬恕待人
(Fotolia)
包容他人曾經的過失,是允許別人有過錯,但並非不辨是非,而是「知常明」和「上善若水」,是促其改過自新的最大鼓勵。
如戰國時趙國的藺相如對廉頗的包容成就了「將相和」的佳話:廉頗恃功對於封爵在自己之上的藺相如很不服氣,而藺相如對廉頗的羞辱退讓再三,是因為他以國家利益為重而不計較個人得失。
藺相如對自己左右的人說:「我想過,強大的秦國不敢來侵犯趙國,就因為有我和廉將軍兩人在。要是我們兩人不和,秦國知道了,就會趁機來侵犯趙國,這將影響到國家的安危。」
廉頗知道後很慚愧,便負荊向藺相如賠罪說:「我是個粗人,氣量狹窄,不料您寬容我到這樣的地步啊!」藺相如連忙扶起他說:「不敢當啊!咱們兩人都是國家重臣,一起為國家出力,老將軍能體諒我就足夠了,怎麼還來給我賠禮呢?」兩個人從此成為莫逆之交,秦國因此不敢窺視趙國。
包容是以德感化他人
(Fotolia)
包容體現出一種關懷體諒,是以嚴律己和以寬待人。如明朝時的楊翥,平日持身謹慎,有一天晚上做夢,夢到自己在一個園林之中遊覽,順手就摘下了樹上的兩顆李子來吃。醒了之後,他就痛責自己說:「這是因為我平時對於義和利認識不夠清楚的緣故,才會在夢中夢到偷吃人家園子裏種的李子啊!」他從此更加嚴格修身。
他的一位鄰居,每逢雨天,便將自家院子裏的積水排放到楊翥院中,家人告知楊翥,他卻勸解家人說:「總是晴天的日子多,落雨的日子少。」鄰居知道後被楊翥的忍讓所感動。
楊翥任禮部尚書時,有一次他家宅院的地基被一位鄰居占去三尺,家人為此與對方發生爭執,並希望楊翥出面干預,而楊翥一笑了之,並提筆寫詩作答:「餘地無多莫較量,一條分成兩家牆,普天之下皆王土,再讓三尺又何妨。」
楊翥的禮讓、謙和的氣度,感化了鄰居,非但不再爭執,反而主動多讓三尺,形成一條六尺寬的胡同,「六尺巷」的故事也一直流傳至今。
包容是善的力量
(Fotolia)
包容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改善彼此間的關係。古語說「厚德載物」,因德是無私、最可信賴的,是萬物皆可親可近的媒介,這種德越淳厚,就越有承載性和包容性。
因此,道德高尚的人能夠在任何環境中不為利欲所動,同情、愛護和幫助他人,心裏總是裝著別人的安危,喚醒、偕同他人一道行善、實踐道義。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分享到 Facebook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https://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here:
https://blogtrottr.com/unsubscribe/L1/QgjSpY
2014年12月29日 星期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網誌存檔
- 12月 (11)
- 11月 (144)
- 10月 (25)
- 9月 (770)
- 8月 (1333)
- 7月 (1270)
- 6月 (1341)
- 5月 (1478)
- 4月 (1020)
- 3月 (759)
- 2月 (1367)
- 1月 (1510)
- 12月 (1510)
- 11月 (1491)
- 10月 (1536)
- 9月 (1464)
- 8月 (1549)
- 7月 (1529)
- 6月 (1472)
- 5月 (1550)
- 4月 (1454)
- 3月 (1546)
- 2月 (1397)
- 1月 (1516)
- 12月 (1537)
- 11月 (1481)
- 10月 (1519)
- 9月 (1500)
- 8月 (1546)
- 7月 (1504)
- 6月 (1500)
- 5月 (1550)
- 4月 (1459)
- 3月 (1541)
- 2月 (1400)
- 1月 (1534)
- 12月 (1516)
- 11月 (1500)
- 10月 (1550)
- 9月 (1408)
- 8月 (1550)
- 7月 (1550)
- 6月 (1488)
- 5月 (1513)
- 4月 (1499)
- 3月 (1550)
- 2月 (1378)
- 1月 (1521)
- 12月 (119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