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 - 24小時全球新聞滾動
大紀元, 全球中文綜合網站 - 新聞, 媒體, 中國, 大陸, 台灣, 香港, 澳門, 北美, 國際, 評論, 體育, 娛樂, 財經, 科技, 生活, 健康, 美食, 文化, 文摘, 圖片, 等等。
返本真 惜仙緣
http://www.epochtimes.com/b5/13/10/14/n3985866.htm%E8%BF%94%E6%9C%AC%E7%9C%9F-%E6%83%9C%E4%BB%99%E7%B7%A3.html
Nov 3rd 2013, 08:33
作者 : 智真
〈八仙慶壽〉(國立故宮博物院)
在中國古代,人們敬天信神,追尋大道,虔誠地相信人是能夠修煉得道成仙的,傳統文化重倫理、道德並傳承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如晉代陶弘景少年時即志向不凡,他讀了有關佛道經典和一些神仙故事後,感嘆地說:「讀了這些書,便使人產生壯志凌雲的胸懷,有修仙學道的志氣」,並告訴身邊的人說:「現在仰望青天白雲和太陽,就不覺得像原來那樣遙不可及了。」意思是修成神仙,便能飛升天界。
古籍中點化人修道和勸人向道的故事非常多,以下舉幾個例子︰
妙樂天尊點化真武
真武又稱玄武,神話記載中天宮中的北方玄帝,曾降生為古時候西霞國國王。當時妙樂天尊見真武在西霞國自十五歲登基後,治太平基業又有十五年了,恐其迷失本來面目,自思若不去點化,度他修行,則難還原,於是化身道士前來。
這日國王正外出,擺駕經過西霞國城外,道士便站在路旁,前官喝去不動,回奏國王。國王說:「若不懼孤者,莫非是一有道德者?待孤駕至一觀。」駕到道人身旁,道人亦不動身。國王吩咐手下住駕出輦,來與道士施禮。道士動身回禮畢。
國王問道:「道士何人也?」道士回答:「天中人也。」國王又問:「何以至此?」道士答:「為君至矣。」國王又問:「為孤何事?」道士說:「臣見陛下走錯路頭,欲來指陛下迷路。」國王說:「寡人有前官引路,何曾有錯,要卿指示?」道士說:「前官只能指陽間今生之路不錯,臣來指陛下陰間來世之路。」
國王說:「卿何以知來世?」道士說:「夫知今生即知來世,知樂極即知生悲,知聚會即知離別。莫言來世,雖百世可知也。且問我主原是甚人降生?」國王說:「吾不知之,汝知之乎?」道士說:「貧道安有不知?」國王說:「將何以證?」道士說:「可命人取水一盆,照之便見。」
國王聞言,即命人取水一盆,道士請國王去照。國王一照,見一仙與玄帝對鏡講話。道士問道:「陛下見到甚麼?」國王說:「無他,只有一仙與玄帝講話。」道士說:「請王再照。」國王又照見小盆有一頭牛,在田耕鋤。
道士又問:「此回見到甚麼?」國王說:「亦無他,只見一頭牛, 在田中耕鋤。」道士說:「陛下省得否?」國王說:「不知。」道士說:「天宮中北方玄帝乃陛下前身。仙人乃陛下今生可修者。陛下今生不修,來世即為牛矣。此現三世之形容。」國王聽罷,心中疑道士使用妖術,傳旨令侍衛擒拿。道士見侍衛近前,即駕雲騰起半空中。
國王一見道士騰空,悔之不及,望空下拜,欲求赦前罪過。道士在半空微笑吟云:「昔日梁武帝曾有詩云:『名利虛花水上鷗,酒色財氣似牽牛;眼前逍遙容易過,久後終是一枯骸』,富貴誰不欲,貧窮誰所受?貧修而能富,富迷終受窮。泰極終遇否,否極有泰來。」
國王聽罷伏地告道:「寡人願從仙長修行。」道士在空中答之:「真心歸佛道,早入靈鷲山。」國王依命,對群臣道:「孤今棄國出家,去靈鷲山,汝等眾臣,不必隨駕,可回朝立孤太子即位,各以忠心扶國。」
眾臣紛紛勸阻,國王道:「寡人去心難留,卿等不必多言。」眾臣只得從旨,又奏道:「陛下此去,當用數百人為保駕,臣等方才放心。」國王笑道:「孤今求真訪道,虔心修行,何用保駕?」眾臣只得眼送國王,至望不見處,眾臣回朝。
國王一人入在山中,妙樂天尊已先在石岩壁下坐定。國王一見拜道:「請師父指引弟子迷路。」妙樂天尊即為其講經說法,又將其本來面目說了一遍,並叮囑其「學道之法嚴謹,天地無私,定要精進不止,切勿怠惰。」說完駕雲上天而去。
國王修煉數載後,道成正果,由妙樂天尊引入仙班,仍復舊職。後來真武幾次降凡,掃蕩妖魔,救護天下蒼生。
東華帝君點化鍾離
鍾離名權,漢代人,相傳其出生第七日,躍然而言曰:「身逐紫府,名書玉京。」後來仕漢為大將。
一次,吐蕃入侵,鍾離奉詔出征。權臣梁冀妒嫉,怕他立了頭功,就給他老弱殘兵二萬,軍至前防紮營未穩,敵人乘機劫營,軍士盡散。鍾離敗走獨騎逃往山谷,迷失道路,無人家可問,只得縱馬前行數十餘里,不覺天晚。正立馬躊躇,進退不定,忽見山中轉出一個胡僧,身披草結之衣,手執竹籬之杖,大步前來,有忻忻自得之氣象。
鍾離見其不凡,下馬拱手問道:「鄙人為漢將,因征北蕃失利,迷道至此,伏望祖師指引宿處,感謝非淺!」胡僧於是引他至數里外,見一村莊道:「此東華先生成道處,將軍可以歇息矣。」說完揖別而去。
鍾離見其處清幽寂靜,迥別塵凡,異草奇花,桂馥蘭芬,一派流泉,兩行松柏,未審人間天上,於 是繫馬於莊前,未敢高聲驚動莊中人,忽聞莊內有人吟詩曰:「自樂平生道,煙蘿古洞間,松竹年年秀,身伴白雲間」。見一老人披白袍裘,扶青藜杖,一派仙風道骨,啟門拱袖而言曰:「來者漢大將軍鍾離權耶?」
鍾離聞言大驚,知其人為異人,向前揖而答道:「是也。」老人問:「何不寄宿山僧之所?」鍾離說:「不才受命征蕃,因兵失利,遍尋客舍僧房,則盡草茅荊棘。沿路詢問,飢餒不堪。幸遇一僧引至莊所,得睹尊顏。乞望容留,自當報答。」
老人引其入莊,飲以麻姑之酒,食以胡麻之飯,對他說:「功名富貴,總是浮雲,戰鬥攻圍者,為凶器也。況漢之收功自有其人。君曾見萬古以來,江山有何常主,富貴有何定數?轉眼異形猶之黃粱一夢耳。若貧道看破世情,閒居自在,遠脫樊籠,不為塵世所羈矣。將軍何不出迷路而超仙界,入道超凡?」鍾離想其言意味深長,因請問養生之訣。
老人說: 「心為一身之主,修道之根本在於修心,除去慾望妄念,達到心地清靜,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境,則老者可童,少者可壽;可以身遊紫府,可以名書玉冊,豈曰僅 僅養生已哉。」
鍾離聞其言,頓時醒悟說:「若非仙翁提醒迷途,幾於一身終陷塵網!」即以師事老人,老人授以至道。次日鍾離辭歸,老人指以路途,鍾離回顧莊房,不見其處,感嘆道:「真神仙也!」
這位老人乃是東華帝君化身點化鍾離。鍾離開始一心向道、修道,並雲遊各地,勸化世人,扶危濟困,後成為民間傳說中的八仙之一。
鍾離、呂洞賓點化王重陽
〈八仙-呂洞賓、漢鍾離〉(國立故宮博物院)
王重陽,宋代陝西咸陽大魏村人,為人仗義疏財,習文練武,才華出眾,中得武魁,人稱王孝廉。
一日天降大雪,天氣寒冷,王重陽正與家人在堂前圍爐烤火,忽聽門外有人喊求周濟,他忙走出門外見是兩個乞丐正邊喊邊往前行。
王重陽見風大雪緊,兩乞丐衣裳單薄,怎擋此嚴寒,便起了惻隱之心,對二人說道:「這大雪天兩位還往哪裏走?我這門樓側邊有間房子,不如二位請到裏頭避一避雪?」二人道:「這般最好。」王孝廉即打開房門,讓二人入內住下,又讓家童拿了些飯食出來與二人吃。
兩日後,天氣轉晴,兩乞丐告辭要走。王重陽便讓家童捧來酒食並說道: 「在下連日有事,少來奉陪。今日閒暇,欲與二位同飲一杯敘敘寒溫如何?」兩乞丐連聲稱好。
王重陽問道:「二位姓甚名誰?平生會做些甚麼生意?」一人答道:「我們兩個並不會做啥,他叫金重,我叫無心昌。」王重陽道:「我意欲與二位湊點資本,做點小生意豈不強於乞討,未知二位意下如何?」
金重聽罷忙擺擺手說道:「我平生散淡慣了,不能做此絆手絆腳之事。」王重陽又問無心昌:「不知吳兄意下如何?」無心昌道:「我之散淡更甚!若向蠅頭求微利,此身焉能得逍遙?」
王重陽嘆道:「聞兩位之言,足見高風亮節。然而如今世道重的是衣冠,喜的是銀錢,若二位這樣清淡,世人怎能理解?」無心昌道:「我們不求世人理解。若要求世人理解,自是不會這般乞討。」
王重陽回房思量兩乞丐所言,越想越覺得其出言不凡。到了次日,兩乞丐起身告辭,王重陽送出村外,正深感戀戀不捨之際,忽聽到金重拍手歌道:「錢財聚復散,衣冠終究壞。怎如我二人,置身於世外。常存凌雲志,一心游上界。我有無窮理,使他千年在。」又聽到無心昌喊道:「孝廉公快來!」
王重陽抬頭見二人已坐在橋頭,於是趨步上橋,無心昌說:「孝廉遠送,當酬一酒。」說罷,即於袖中取出一小錫壺,上覆酒杯,取而斟之,滿貯佳釀,遞與王重陽,王重陽接過酒杯,一飲而盡,竟連飲三杯,而後醉倒在橋上,無心昌一手拉起,說:「休睡,可同我們去觀一觀景致。」
行不數步,見一座高山峻極,擋在路前,王重陽驚道:「如此高山,怎得上去?」金重說:「跟我來,自可上升。」王重陽跟著他走,果然毫不費力,頃刻走上山頂,見頂上非常平坦,有一個大池,滿貯清水,水內開放七朵金色蓮花,花大如盤,豔麗非常,王重陽連聲讚道:「好蓮花!好蓮花!怎能摘朵與我?」
話未說完,只見無心昌跳入池中,將七朵金色蓮花,一齊摘來,交與王重陽道:「一併與你,要好好護持這七朵蓮花。有七位主者,邱、劉、譚、馬、郝、王、孫是也,汝與此七人有度化之緣,他日相遇善為開化,才不負我付汝蓮花之意也。」
王重陽將蓮花接過來抱在懷中,金重笑說道:「豈止如此,將有萬朵玉蓮啊。」王重陽臨行又問無心昌幾時再會?無心昌道:「會期原不遠,只有兩個三,仍從離處遇,橋邊了萬緣。」
王重陽抱著七朵蓮花,移步下山。一不小心被絆了一腳,他猛然驚醒,睜眼看時,卻見自己已臥在家中書房內,家人告知因其醉倒橋頭,被人看見送回家來。
王重陽開始反覆琢磨金重、無心昌之言,忽然醒悟金重二字,合攏起來是個 「鍾」字,吳心昌作無心昌,昌字無心,是個「呂」字。想到明明是鍾呂二仙前來度我,我今無緣,當面錯過,不覺失聲嘆道:「可惜啊,可惜!」
猛又想起臨別之言;會期原不遠,不遠就是近;只有兩個三,就是三月三;仍從離處遇,就是分離之處再相遇;橋邊了萬緣,就是萬法皆歸之意啊!想到此,不覺高興起來。
過了新年,到了三月初三這天,王重陽還由舊路而至橋前,等候多時,不見到來,但他堅信今日必能見到二仙,正東張西望,忽聞背後有人喊道:「孝廉公來得真早啊!」王重陽回頭一看,正是無心昌同金重,二人到橋頭坐下,王重陽跪下道:「弟子王重陽,肉眼凡胎,不識上仙下降,多有褻瀆,望乞原諒。今日重睹仙顏,真乃三生有幸,願求指示迷途,使得大道,弟子感恩不淺。」
只見二人呵呵大笑,俯仰之間,二人改變形容,左邊一人身披敞衣,頭挽雙髻,耳厚眉長,手持寶扇;右邊一人身穿黃道袍,面如滿月,目似朗星,身佩寶劍一把,果是鍾離老祖與呂祖洞賓。
王重陽見狀只是跪拜,低頭不敢仰視。呂洞賓上前扶起王重陽道:「孝廉請起,我等授你大道。」於是鍾呂二仙向王重陽傳授了大道之理與修道之法,呂洞賓又道:「汝成道之後,速往山東,度化七真。七真者,乃囊昔所言七朵金蓮之主者 也。」叮嚀已畢,即與鍾離騰雲而去,王重陽望空拜謝。
王重陽默記師尊所傳之道,悟道修真,修了十二年。一日正靜心修煉,見有仙官捧玉詔下:「王重陽道果圓滿,特封爾為開化真人,速往山東度化七真並勸化世人,功成之後,另加封贈。」他又想起了師尊呂洞賓付與其「七朵金蓮」和鍾離所言「萬朵玉蓮」的情景,知道那是師尊告訴他應該到東方去勸化世人。
王重陽往山東而來,走了數千里地,見並無甚麼七真,世人多為「名利」二字,見無可度之人,仍回陝西。行到終南之地,見一土山綿亙百里,清幽有趣,便運用神通,鑽個地洞,遂入內,想等到世上有了修行人,再出來度化不遲。
不多時,猛聽得嘩喇喇一聲如天崩地裂之勢,土穴口已被震開,上面金光閃爍,王重陽知是師尊駕到,慌忙跳出,俯伏在地,果是鍾呂二仙,共坐土台,呂祖笑道:「別人修道上天堂,你今修道入地府,看來你的功程與別人迥異,上違天心,下悖師意,有如是之仙乎?」
王重陽稽首謝罪道:「非弟子敢違天意而悖師訓,實今山東原無可度之人,故暫為潛藏,以待世上出了修行之人,再去度化不遲。」呂祖道:「修行之人何處無之?只是你不肯用心訪察,故不可得也。譬如你當初何曾有心學道,非同祖師屢次前來點化,你終身乃是一孝廉,安得成此大羅金仙?汝今苟圖安然,不肯精進,遂謂天下無度化之人,豈不謬哉!天下之大,四海之闊,妙理無窮,至人不少,豈有無人可度之理!今有北七真邱、劉、譚、馬、郝、王、孫,屢次叮嚀,汝不去度,豈汝之力不及,緣汝之畏難之心矣。」
呂祖說罷,王重陽頓開茅塞,惶恐謝罪,願重到山東度化。鍾離老祖叫他起來,站立旁邊,說道:「非是汝師尊再三叮嚀,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切勿錯失時機啊!」鍾離老祖說畢,即同呂祖乘雲而去。
王重陽於是想方設法以多種方式勸化世人,他度化了邱處機、劉處玄、馬丹陽等七位真人。王重陽真人與七位真人一起輾轉山東、陝西等地,善於隨機施教,廣為勸化世人向道、向善,扶危濟困,挽救蒼生於危難,受到百姓的讚揚,流芳千古。
(取材自《北遊記》、《東遊記》、《歷代神仙通鑑》等)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Massacres That Matter - Part 1 -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In Egypt, Libya And SyriaMassacres That Matter - Part 2 - The Media Response On Egypt, Libya And SyriaNational demonstration: No attack on Syria - Saturday 31 August, 12 noon, Temple Place, London, UK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https://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here:
https://blogtrottr.com/unsubscribe/L1/QgjSpY
2013年11月2日 星期六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網誌存檔
- 12月 (11)
- 11月 (144)
- 10月 (25)
- 9月 (770)
- 8月 (1333)
- 7月 (1270)
- 6月 (1341)
- 5月 (1478)
- 4月 (1020)
- 3月 (759)
- 2月 (1367)
- 1月 (1510)
- 12月 (1510)
- 11月 (1491)
- 10月 (1536)
- 9月 (1464)
- 8月 (1549)
- 7月 (1529)
- 6月 (1472)
- 5月 (1550)
- 4月 (1454)
- 3月 (1546)
- 2月 (1397)
- 1月 (1516)
- 12月 (1537)
- 11月 (1481)
- 10月 (1519)
- 9月 (1500)
- 8月 (1546)
- 7月 (1504)
- 6月 (1500)
- 5月 (1550)
- 4月 (1459)
- 3月 (1541)
- 2月 (1400)
- 1月 (1534)
- 12月 (1516)
- 11月 (1500)
- 10月 (1550)
- 9月 (1408)
- 8月 (1550)
- 7月 (1550)
- 6月 (1488)
- 5月 (1513)
- 4月 (1499)
- 3月 (1550)
- 2月 (1378)
- 1月 (1521)
- 12月 (119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