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3日 星期二

bbcchinese.com | 國際新聞: 新聞資料:什麼是「反西方伊斯蘭化」運動?

bbcchinese.com | 國際新聞



新聞資料:什麼是「反西方伊斯蘭化」運動?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world/2015/02/150203_pegida_profile
Feb 3rd 2015, 10:24


2015年 2月 3日


分享





反西方伊斯蘭化組織Pegida在奧地利的第一次示威遊行,參加者人數不及防暴警察多。

源自德國的「反西方伊斯蘭化」(Pegida)運動在奧地利舉行了第一次大遊行。該運動近幾周在德國組織的示威遊行通常有2萬多人參加,但2月2日在維也納的遊行隊伍只有數百人。在維也納市中心匯集的示威者呼喊「我們是人民」的口號,有人還作了行納粹禮的姿勢,人數超過他們的防暴警察將「反西方伊斯蘭化」的示威人群與大約5千名對立陣營的示威者隔開。與Pegida示威針鋒相對的示威者喊的口號是「打倒Pegida」。奧地利和德國的Pegida行動首腦都曾表示,他們反對西方伊斯蘭化,但並不反穆斯林。誰是Pegida?自去年10月以來,每個周一,德國東部的德累斯頓都有「反西方伊斯蘭化」大遊行,組織者Pegida是近年來興起的草根運動。Pegida是德語縮略詞(德文:Patriotische Europaer Gegen die Islamisierung des Abendlandes),意思是「歐洲愛國者反西方伊斯蘭化」。支持者聲稱,歐洲的民眾需要「清醒」,要意識到來自伊斯蘭極端主義和極端分子的威脅。他們反對移民,並指責當局在現有法律的執行方面敗績累累。參加Pegida遊行的人數逐漸增多;今年1月12日德累斯頓大遊行據信吸引了2.5萬人。不過,德累斯頓的外國移民人數與德國其他城市相比是最少的。Pegida遊行口號之一,「我們是人民」,明顯呼應了1989年東西德統一前東德反共產主義大遊行的口號。Pegida自稱以捍衛猶太教-基督教價值觀為宗旨,反對「宣揚仇恨的布道者,無論來自什麼宗教」;反對「激進主義,無論源自宗教抑或政治動因」。它反對「強調暴力的反女性政治理念」,但「不反生活在這裏的已經融入(西方)的穆斯林」。它向它所稱的德國自由派政治正確和多元文化論發起挑戰,而後者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就一直是主導西方的政治生態的價值觀。Pegida的宣言共有19條,行文中避免了帶種族主義色彩的語言。誰讚Pegida?Pegida運動最初是由一個名叫巴赫曼(Lutz Bachmann)的圖形設計師在社交網站臉書(Facebook)上開設的群。巴赫曼41歲,曾當過廚師,也承認自己有犯罪前科,曾因毒品交易等刑事罪入獄。在社交網站上,他的追隨者迅速增多,不久還吸引了來自一些成熟政黨的右翼追隨者。它的支持者不僅有各色各樣的右翼和極右翼團體,也有普通公眾,因擔憂保守派伊斯蘭及其對德國社會的影響而追隨Pegida。總體而言,Pegida支持者對體制內政客感到無法容忍。有些新納粹團伙曾對Pegida表示讚賞,另一個新起的右翼政黨AfD(Alternative for Germany,德國新出路),反歐元、主張收緊移民政策,不但支持Pegida,還把Pegida追隨者視為本黨的天然政治盟友。AfD在德國部分地方議會佔有議席,可能會從總理默克爾所屬的中間偏右基民黨手裏拿走部分選票。一些跟德國極右翼勢力有聯繫的足球流氓也參加了Pegida的遊行示威。誰反Pegida?德國主流政客都對Pegida持批評態度,成千上萬的德國人還參加了跟Pegida針鋒相對的示威遊行,以示對寬容和多元文化理念的支持。默克爾總理在新年致辭中呼籲民眾不要參加Pegida遊行,因為這些遊行的組織者「心裏冷酷,往往還充滿了偏見甚至仇恨」。今年1月5日,德國科隆、斯圖加特和柏林的反Pegida抗議示威聲勢浩大,且得到一些戲劇性的聲援:科隆大教堂和德累斯頓的大眾汽車廠都熄燈以示支持反Pegida遊行。在歐洲,德國政客長期以來都屬於主張寬容和多元化聲音最響的群體之一。這種開放精神部分是對納粹邪惡的回應。但是,進入21世紀以來,伊斯蘭聖戰分子的暴力,加上城市貧困問題加劇,為反移民右翼團體的擴展提供了肥沃土壤。德國的伊斯蘭糾結在Pegida興起之前,伊斯蘭教已經成為德國政治和社會生活中一枚棘刺,該不該允許學生和教師戴穆斯林頭巾進學校成了爭議激烈的政治問題。許多州都下令校園內禁止戴穆斯林頭巾。一項最近公布的民調結果顯示,非穆斯林德國人中,視伊斯蘭為威脅者佔57%。德國接納的難民人數超過歐洲任何國家,但在外來移民聚居的地區,住房和公共服務往往承受巨大壓力。去年,德國接到18萬份避難申請,比2013年增加5.3萬,其中很多來戰亂不斷的敘利亞、伊拉克、阿富汗和車臣的穆斯林。Pegida支持者認為,政客們長期忽視移民和國家認同問題,因此他們要提高公眾在這方面的認識。但在法國發生《查理周刊》槍擊案後,有人開始擔心Pegida遊行可能會挑起「伊斯蘭恐懼症」。(編譯:郱書 / 責編:李莉)

Recommended article: Chomsky: We Are All – Fill in the Blank.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https://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here:
https://blogtrottr.com/unsubscribe/L1/X3LRsx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誌存檔